第五个时代(流媒体时代)是新世纪10年代至今,整个华语乐坛开始走向衰落,首先是歌手方面,最明显的是香港,老歌手逐渐淡出,依旧活跃的还是上个时代的歌手,如陈奕迅、容祖儿、张敬轩等,而新生代虽然也有像许廷铿、郑欣宜、王菀之、李幸倪等有一定实力的歌手,但是影响力比起前辈有较大的差距。而2020年后,迷之天团MIRROR成为香港最火天团,姜涛更是被誉为香港顶流,香港乐坛从此步入成迷时代(无论是音乐审美还是气质审美都成谜),其实香港不是没有好的新生代歌手,例如炎明熹、曾比特等等,但在迷之环境下,能否脱颖而出很难判断。台湾乐坛其实也差不多,同样靠中生代在主导,但新生代比香港好一点,例如萧敬腾、徐佳莹、杨宗纬、魏如萱等。另外,由于时局因素影响,本人觉得继金马奖之后,金曲奖也开始趋向地域化沦为“地方奖”,近几年的评审标准都让我捉摸不透,大家认为呢?这个时期的内地乐坛可以说是进入了流量时代(空有热度,实力平平,作品火不过一周,基本上没有作品支撑的歌手比比皆是),首先是“归国四子”,接着是“三小只”,然后是各种以流媒数据支撑的男女团真人选秀,再到各种媒体平台的一堆素人,无论是实力还是影响力,都远不如以往,稍让人欣慰的是即便在流量当道的时期,仍然有好的歌手闯出了名头,例如邓紫棋、李荣浩、张碧晨、周深、毛不易等。
另一个反应华语乐坛走向衰落的就是作品,流媒体时代造就快餐音乐文化,低俗洗脑神曲和裁缝作品充斥市场,不断降低大众的音乐审美,而实体唱片市场的衰亡也导致歌手背后的投资方不会像以前那样专注于从音乐作品上去打造歌手,歌手只能跑综艺,抢OST,原创市场失去可以滋生的土壤,形成恶性循环。例如张碧晨和周深,出道10年只有两张个人专辑,10年2专放在以前是不可思议的,而现在有这种情况的歌手不在少数。这样的环境下,歌手失去作品支撑,犹如无根之木,乐坛畸形发展,我不知道以后的“天王天后”会是怎样的标准,难道靠着一堆翻唱和OST开演唱会吗?又或者是以后的“天王天后”都由音综册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