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2
编队迅速通过要塞,短暂飞行后,进入散逸层。李旭颇为遗憾“天蛾”飞行器没有出现。他想,也许是自己多疑了,整个太阳系只剩下最后两架“天蛾”飞行器,现在全都完蛋了。但是这很可能只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想法。当你在厨房角落看到一只蟑螂,意味着在你没看见的地方,还藏着五十只。最近它们变得活跃,一定是有原因的。
而且很奇怪,无论是他自己还是林沐萍遭遇到的“天蛾”,都没有发起攻击,它们的用意似乎只是挑衅或者观察。但它们为什么要发起挑衅?又在观察什么?它们把观察结果发送给了谁?这种种的疑问又增加了他的焦虑,他仿佛看到,隐藏在暗中的庞大阴影正在步步逼近。
看着洁白云层下面越来越清晰的长城,李旭不自觉地又开始回想那天在山巅上与林沐萍的谈话。当时真的没有半点挽回的余地了?会不会其实还存在机会,只是自己当时没有察觉到?不知道为什么,最近一段时间,他一直在发呆的时候考虑这个问题。
被李旭挂念的林沐萍正面临日蚀号运输舰进入到减速阶段,这使得船上的人,重新获得了类似地球上的重力,当然也是在运输舰将舰体与前进方向调整到90°夹角后。
从休眠中苏醒的船员们,渐渐开始在船上公共区域出现。沃森第一批苏醒后就想找林沐萍,她猜测林沐萍最可能出现的场所是指挥舱。
她还没有完全恢复正常代谢,走上几步就会喘,于是沿着运输舰一侧通道缓慢前行。
她毫无心理准备地看见一架银色战机从视野中一闪而过,那是一架带有座舱的战机,显然林沐萍就在那里。
战机横滚后灵活地穿梭转弯,时而出现在上方,时而出现在下方,沃森的嘴越张越大。
“我的天,她已经可以如此熟练地在外太空飞行了?这一年多,一定发生了什么大事。”
她赶紧折返自己的舱室——作为特殊技术人员,她拥有自己的一间小屋子——然后在终端上草草查看了一下日志,发现这段时间的确发生了重大变故。林沐萍跟一架“天蛾”进行了一次交战,还损失了一架战机。
机舱内的林沐萍已经可以远远看到小行星带上人类工程造成的特殊反光。
日蚀号此时已经进入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边缘,附近飘浮着大量大大小小的岩石碎片,这些宇宙碎片尺寸上参差不齐,有的半径十几千米,有的只有拳头大,尽管以空间密度计算,想要撞上也并不容易——小行星带星体之间的平均距离约为965,600千米,是地球到月球距离的两倍多,但是仍有一些小行星密集区——很可能是刚被撞碎的——需要时时提防。
小行星带的成因仍然没有破解,一种说法是太阳系形成时就已经存在,太阳系的重力分布使得火星、木星之间聚集了这些破碎岩石。另一种看法认为,这里曾经有一颗地球大小的行星,但是可能由于被撞击而形成了轨道上的大量碎片。
不管成因如何,现在的小行星带外缘,靠近木星轨道的,以富含碳值的C-型小行星为主,占总数的75%以上,颜色偏红而且反照率非常低;靠近内侧的部分,距离太阳2.5天文单位,以含硅的S-型小行星较为常见,在小行星带的整个族群中约占17%,相对C-型小行星来说,此类小行星有着高反射率。
在这二者中间的,则是第三类的小行星,总数约占10%的M-型小行星。它们铁-镍为主,主要分布在半长径2.7天文单位的轨道上——正是林沐萍此行的目的地。
林沐萍不情愿地打开雷达扫描前方,标记每一颗出现在1000千米范围内的碎块的空间位置。她不喜欢使用雷达,因为会消耗过度的电力,但是又不得不如此。大型岩石形成的阴影区,会成为观察死角,靠肉眼无法察觉所有迎面而来的威胁。
她并没有太远离日蚀号。陈李雳监听到了艾希曼那天在舰桥里要求甩掉自己的那些丧心病狂的话,这让她得时刻留一手。那天返回后,钱墨和她都没有选择和艾希曼或者米勒舰长摊牌,那样等同把事情搞僵了,而且势必会暴露陈李雳在利用黑客技术监视他们内部网络的事情。
雷达系统标记出周围半径1000千米范围内的所有大型物体,目前他们所处的小行星带的边缘地带,主要由高反射率的S-型小行星构成,但他们警惕夹杂其中的那些低反射率以及藏在阴影中的部分。除去“日蚀”号,还有上千颗半径上百米到几十米不等的小行星,至于更小的尘埃等级的,就无法计算了。
她正专心躲避前方快速自转靠近的岩石,报警声响了一下。雷达扫描到一个可疑目标,但是一闪就不见了。林沐萍凭经验判断,更像是雷达惊动了什么东西,就如同手电筒扫到了黑暗中的老鼠。这一带的岩石密度比较大,但是它们公转轨道大致一样,所以雷达很容易筛检出反常的轨迹。
“‘日蚀’呼叫0124。”电台里传来米勒的声音。
“0124收到,我在听。”
“0124,‘日蚀’号雷达发现你的巡航区域有可疑的移动物体,行动轨迹不像小行星。”
“0124收到,我也注意到了。可能是二十年前发射的用于早期预警的太阳帆飞船,也可能不是。”
“0124,请去调查一下。”
“‘日蚀’,我的燃料不多。”
“0124,我恳请你去调查一下,帮助我确保这里2400人的安全。相信我,不会再发生上次那样的事情了。”
舰长含蓄地表明今天他不会再丢下林沐萍逃走了。
“0124明白,马上过去调查。”
她驾驶战机转向,向着前方横飞过视野、凹凸不平的小行星飞去。目前她目力所及范围内,这样大尺寸的小行星很多——可能是一颗较大的星体被撞碎形成的。就正常航程而言,他们肯定要避开这样的区域,但在可能存在敌人的情况下,林沐萍不得不冒险进行侦察。现在她需要非常小心地飞行,不但要时刻注意那些突然冒出来、速度还很高的碎石,还得寻找到隐藏在这些碎石中间的东西。
雷达很快又捕获到目标反射,但是转而又消失了,像是某种类似九婴的隐身技术,这是蹊跷的地方,也是某种马脚。
在地球早期跟“天蛾”飞行器对抗的过程中,发现它无法被雷达连续跟踪。它应该有几种自适应隐身机制,完整无损的“天蛾”其实完全无法被雷达捕获,可能是一种特殊的磁场作用。当它的外层磁场遭到破坏之后,则利用相消干涉技术,让雷达波消弭于无形。这种技术可以应对很宽的波段,不过并非没有弱点,如果有两部不同波段雷达同时从不同角度扫描,会增加它适应的困难度,如同让变色龙处在多变的光源中,让它无法适应。在上一次战争末期,这种多雷达照射的战术被广泛应用于对付“天蛾”飞行器的战斗中。
林沐萍直觉认为,现在可以用同样的技术对付这个鬼鬼祟祟的东西。
“0124呼叫‘日蚀’,可能是老朋友。我需要你的雷达,在电子对抗模式下,持续扫描该区域。”
“‘日蚀’明白,雷达持续扫描该区域。”
战机向密集的小行星带飞过去,林沐萍很确定那一带有什么东西。如果它躲在小行星的阴影里,目视很难发现。
“‘日蚀’呼叫0124,你的判断是对的,有东西在那里,它的轨迹变化说明其有动力。”
“‘日蚀’,这里的碎片太多了,”林沐萍说话的时候,一块碎块从战机旁边不到一百米闪电般掠过,“我不能靠太近,得想办法把它赶出来。”
“0124,你是不是有什么办法?”米勒警惕起来,他从中国少校的口气里听出她要搞什么大动作。
“我没太大耐心陪它捉迷藏,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