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法吧 关注:1,944贴子:16,087
  • 1回复贴,共1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是恨吗?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祭天


IP属地:广西1楼2024-03-20 01:05回复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 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shuò)穷,不如守中。”
      这一章,似乎开篇就渲染出了一个天地视众生如草芥镰刀乱飞大杀四方的大场面,无人幸免,苦大仇深,以至于很多人会兴奋地跳进“我苦得有道理”的故事,故事若进一步发展成“我苦我有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便成了替自己作恶开脱的至理名言。
      君不见,老子这么喜欢“无”,这里说的却是“天地不仁”,而不是“天地无仁”。
      不仁不等于无仁,就像不特意做好事不等于做的都不是好事。
      老子用了一棵树来形容“道”、“德”、“仁”、“义”、“礼”的关系。
      “道”像种子,篇幅关系,这里不展开,“德”像树根,是给出的一方与受益的一方双盲的奉献,“仁”像树干,是双方都看得见的给予,“义”像树枝,是“仁”这种资本的利息,是与“仁”相辅相成的回报,“礼”像树枝末端的花,仿佛“道”、“德”、“仁”、“义”延伸到了尽头,再也无力伸张,它是人不得不为的规矩,是人在无路可走的窘境之中华丽又悲催的做秀(show)。
      孔子以仁为至善,老子却不以为然。
      若是不熟悉老子的套路,“天地不仁”,乍一听确实容易被一剑穿心就此化作了苦不堪言的穿心莲,老子如此开篇,说白了,就是先给你当头一棒,打完你小子咱爷俩再好好聊。
      没有天地,何来众生?以天地之能,若要灭你,你就不会还在这里。天地不仁不是说天地不善,而是说天地的善比仁的善更善,比贴着善的标签的善更善。
      比知道自己做好事的人更好的人,是不知道自己做好事结果做的全是好事的人,因为他不会给人造成心理上的负担,没有人需要觉得亏欠了他。
      不信?不信老子当场给你丢个橐龠玩玩。
      橐龠类似今天除尘用的气吹,放手,它会自动充满空气而鼓胀,折腾它,它会因为空气被排出而瘪缩。
      天地之间众生芸芸,就像橐龠里的空气,不折腾它会不请自来,一折腾躲得比谁都快。
      仁者爱“仁”,显然是因为人皆有情,情能动人,但若是把“仁”当作收集人心的手段,刻意为之,不啻于逼人借贷。
      “刍狗”是祭祀所用草扎成的狗,它一是有形无情,管你仁还是不仁,都无从笼络也无需笼络,二是祭祀过后用不上了就会被人丢弃。
      天地与圣人不仁,表面上是把万物与百姓视作刍狗,用时方拿起,不用时就丢弃,实际上是释放了比仁更大的善意。
      天地之间,不就像气吹一样吗?被折腾得越厉害,其中的空气跑得越快。
      磨破嘴皮,费尽心机,如此求仁,不如守中。
      守中何意?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这段话是老子对本质与现象的态度,也是对“守”最好的诠释。已经得了本质,就能通过本质了解现象。已经了解现象,重新退守它的本质,这样,哪怕遭受灭顶之灾,也不会有危险。
      人受感官限制,只能直接观察到现象,无法直接观察到本质,所以人艰难提取的对本质那点可怜的认知,很容易就被淹没在无穷无尽的现象堆里。
      守,就是不忘。
      至于“中”,就是“随心所欲不逾矩”,无论你怎么走,都不会偏离“道”。就像走路一样,有时你需要向左,有时需要向右,有时需要向上,有时需要向下,这样,才能一直让自己保持在道路之“中”,一味向左,或是一味向右,过于极端,结果都会无路可走。
      不为善,却无所不善,这或许才是老子心目中的至善。


    IP属地:广西2楼2024-03-20 01: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