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修正史——
中国的修史成就卓著,是因为官修正史制度的建立。每个朝代的正史都要由下一个王朝来修订,正史可以理解为某一朝代的整个历史。既然是整个,那么意味着修正史的时候,整个朝代是已经灭亡了的。
这样才能完整的记载上一个朝代的历史。而且朝代没有灭亡,很多东西都不能修订,利益关系, 有些事情无法定性,这就类似盖棺定论,只有人死了,才能相对完整客观的评价。因此,王朝没灭亡前,只能记录历史,修订都是灭亡后下个朝代的史官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公正、客观、完整的评价。
而官修正史也承载着历朝历代史官们的艰苦撰述和不惜牺牲性命也要奋力前行的可贵气节。《左传》里讲了一个故事,齐国有一位女子叫做棠姜,肤白貌美,齐国国君光(齐庄公)喜欢上了她,两个人暗通款曲,因为这个女子是有夫之妇,他的丈夫就是齐国的重臣:崔杼,这件事被崔杼发现了,于是派人杀了齐庄公。齐庄公死了以后,崔杼对负责记录史实的太史说道:“你就写齐庄公是病死的。”这个史官叫伯,他如实地记下了这段历史:“夏五月乙亥,崔杼弑其君光。””崔杼十分恼怒,命人将伯推出去杀了。 伯的二弟仲就任新的史官,面对竹简,他依然从容地记录:“夏五月乙亥,崔杼弑其君光。”崔杼一看跟伯一样,勃然大怒,于是,仲也被崔杼杀了。伯的三弟叔就任史官后,面对两个哥哥的后果,他仍作出了一样的选择,竹简上记录下的依然是:“夏五月乙亥,崔杼弑其君光。”就这样,叔也同两位哥哥一样,被崔杼杀害。 季是伯的四弟,看到三位哥哥的结果在前,他依然坚持了史官的原则,如实地记下:“夏五月乙亥,崔杼弑其君光。”崔杼拿着书简对太史季说:“你的三个兄长都死了,只剩你一个还不爱惜性命,如果你更改他们写的内容,我就赦免你。”太史季回答说:“依据事实直接记载,是史官的本职。为了生存放弃职责,还不如一死。即使我不记载,天下必定还有其他能记载的人,不记载不能够掩盖相国的不好,只不过是徒增笑柄,只有请相国杀了我吧!”崔杼感叹道:“我害怕国家社稷覆灭,不得已才这么做的,即使你如实记载,天下人也一定能体谅我。”于是把书简扔还给太史季。太史季捧着书简出来,快要到史馆了,遇到南史氏正要来,太史季问他原因,南史氏说:“听说你的兄弟都死了,恐怕会掩没五月乙亥日发生的事情,我因此拿着书简来了!”太史季将自己写的书简给他看,南史氏才告辞离开。
正因为有那么多一身正气的历任史官,不惜牺牲性命也要记录历史真相,与强权斗智斗勇,太史兄弟三人接连赴死,只为留下历史真相,才凸显出官修正史的可贵!正史是我中华弥足珍贵的瑰宝,更体现着华夏民族的气节与美德!
《清史稿》是中华民国初年由北洋政府设馆编修,记载清朝历史的纪传体历史著作。全书共有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纪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传三百一十六卷,以纪传为中心。
全书包括整个清王朝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国称汗,下至1912年清朝灭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历史。
《清史稿》接续了二十四史的纪传体正史体裁,分本纪、志、表和列传4个部分,把清朝统治296年间的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典章制度囊括其中。是唯一记载清朝历史的官修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