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文化吧 关注:2,960贴子:119,888
  • 14回复贴,共1

《红楼梦》的人物韵文与小说的叙事结构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红楼梦学刊
原创:王富鹏
内容提要:《红楼梦》人物韵文大致分为宴饮酒令、诗会题咏和个人的即兴咏叹三类。人物的吟咏活动不但是小说的故事和情节,而且大体上起、承、转、合,自成线索和结构。某些吟咏活动也是小说结构的重要支点,对小说的散文叙事起到了界画作用。人物韵文与小说的散文叙事一起共同构造了整部小说庞大的叙事结构。
关键词:人物韵文 诗会题咏 叙事结构 散文叙事
古代小说中的韵文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为人物韵文,一为叙描韵文。人物韵文是小说人物的一次次咏叹;叙描韵文是作者在叙事过程中插入的叙述性和描写性的诗词曲赋等韵文。李劼先生将《红楼梦》中的韵文分叙述韵文和人物韵文两类①。《红楼梦》人物韵文大致可分为:宴饮酒令、诗会题咏和个人的即兴咏叹。这些韵文已经不仅仅是作者为了推动情节的发展而实施的文体介入。人物的吟咏活动本身就是小说的故事和情节,是小说结构的重要支点,而且大体上起、承、转、合,自成线索和结构。综观《红楼梦》这部诗性小说,最核心的人物无疑为宝黛二人。宝玉引领全部叙事,黛玉则总引全书诗性,是韵文叙事的灵魂。在所有人物当中,黛玉吟咏最多,甚至成为小说韵文叙事的一条重要线索。以黛玉为引导的这条韵文叙事线索与以宝玉为引导的散文叙事线索拧结在一起形成了这部小说特殊的叙事结构。


IP属地:北京1楼2024-07-19 14:18回复
    一、由俗入雅的宴会酒令
    吃喝是《红楼梦》人物的日常活动。小说写到的大宴、小饮难计其数。不过,前八十回真正行酒令的大型宴饮只有三次,而且这三次大型宴会是沿着由外及内、由俗及雅的线索渐入佳境和高潮的。第一次是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第二次是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第三次是第六十二和六十三回“醉眠芍药裀”“群芳开夜宴”。
    第二十八回宝玉应冯紫英之邀与蒋玉菡等一起饮酒,地点在贾府之外,人员还有薛蟠和锦香院妓女云儿等。所行酒令大俗大雅鱼龙混杂。宝玉的酒令是“女儿悲,青春已大守空闺。女儿愁,悔教夫婿觅封侯……”而时曲为“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二者均非常文雅。薛蟠的酒令和时曲则是另一个极端:“女儿悲,嫁了个男人是乌龟。女儿愁,绣房蹿出个大马猴……”②如果把小说看作是宝玉的情悟和情感探险,我们会发现宝玉在情感探险的道路上有着一个逐渐净化的过程。起初他与袭人偷试云雨,后来又跟秦钟神与色授,甚至在学堂里与一帮小子们不干不净。这些行为都发生在搬入大观园之前。第二十三回搬入大观园之后宝玉似乎完全变了一个人,虽然旧习尚未尽除,但相对其前,已经由“浊宝玉”变成了“清宝玉”。他所接触的人也有所变化。进入大观园之后,小说虽然也交代了宝玉曾与贾府之外的人有所交往,但就小说的叙事来看,却很少直接描写他与外人的交接,更没有参与淫乱之事。这种情悟和净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第二十八回之后,宝玉似乎不再参与这类事情。这次与蒋玉菡互换汉巾子,也是小说直接描写宝玉与俊男深入接触的最后一次。
    第四十回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宴会地点在大观园。这次宴饮气氛热闹,人物众多,贾母、薛姨妈、黛玉、湘云和宝钗等人都参与其中。不过,这次宴饮人们关注的核心却是乡下老妪刘姥姥。无论贾母、薛姨妈还是湘云、宝钗的酒令都没有特别值得关注的地方,唯有刘姥姥的酒令最让人捧腹:“左边‘四四’是个人。是个庄稼人罢。中间‘三四’绿配红。大火烧了毛毛虫。右边‘幺四’真好看。一个萝蔔一头蒜。”这次酒会让刘姥姥给贾府的女眷们带来了乡野朴俗的笑料。显然,这种朴俗与前面薛蟠酒令的粗俗完全不同。这次酒令虽没有宝玉的戏分,但刘姥姥酒醉之后却稀里糊涂睡倒在宝玉的床上。刘姥姥的乡下故事也深深地吸引了宝玉,让宝玉情牵冬日抽柴的女孩儿。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是作者刻意安排的分别发生于小说开端、贾府极盛和败落时期的具有明显结构功能的三大关目。第二次的宴饮酒令就发生于贾府极盛时期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畅游大观园的过程当中。


    IP属地:北京2楼2024-07-19 14:19
    回复
      这次酒令还是钗黛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化干戈为玉帛的契机。这次行酒令时,黛玉由于紧张不小心说了“良辰美景奈何天”“纱窗也没有红娘报”。《牡丹亭》《西厢记》是古代闺中女子禁止接触的“杂书”。第四十二回刘姥姥刚一离开贾府,宝钗就叫住了黛玉。“宝钗笑道:‘你还装憨儿。昨儿行酒令你说的是什么?我竟不知那里来的。’黛玉一想,方想起来昨儿失于检点,那《牡丹亭》《西厢记》说了两句,不觉红了脸,便上来搂着宝钗,笑道:‘好姐姐,原是我不知道随口说的。你教给我,再不说了。’……宝钗见他羞得满脸飞红,满口央告,便不肯再往下追问。”宝钗接着就坦言自己小时候“姊妹弟兄都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是偷背着我们看,我们却也偷背着他们看……你我只该作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一席话,说的黛玉垂头吃茶,心下暗伏,只有答应‘是’的一字。”黛玉叹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宝钗一席话倾倒黛玉,内在原因自然是黛玉本身相对于其前已逐渐社会化,走出自我中心,开始接受成人规则,否则,宝钗掏心的坦白也难以让黛玉立即解除多年的疑癖。一部《红楼梦》始终围绕着宝黛钗三人展开。黛钗由敌对到和好,这一重大转折自然在小说的整体布局当中至关重要。事实上这一转变在整体结构中也经过了作者的刻意安排。钗黛二人化敌为友之后,小说对宝玉爱情婚姻的叙述也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第五十三和五十四回是贾府由盛而衰的分水岭。之后小说用了将近十回来写贾府内部一系列乱象。虽然都是些琐事,并无大故,却也透露出贾府内部的混乱,说明此时贾府已进入了多事之秋。一位老太妃薨逝,所有诰命皆得入朝,随班守制。“贾母、邢、王、尤、许婆媳祖孙等皆每日入朝随祭。”因两府无人,“大家计议,家中无主,便报了尤氏产育,将他腾挪出来,协理荣宁两府事体”。“尤氏虽天天过来,也不过应名点卯,亦不肯乱作威福……因此两处下人无了正经头绪,也都偷安,或乘隙结党,与权暂执事者窃弄威福……种种不善,在在生事。”因无人弹压,一些人开始暗中兴风作浪。因无人管束,宝玉也借寿辰与众姐妹恣意取乐一回。湘云醉卧芍药,犹唧唧嘟嘟说着酒令。日间行令畅饮,意犹未足,晚间重又猜拳行令,一番豪饮,乃至大醉。所行酒令非常雅致,与前两次相比,不可同日而语。这次酒令作者煞费苦心,几乎全都关合众人命运。这是作者在贾府急剧转衰的拐点上,对贾府及众人命运的再一次逗露。探春所抽花签是杏花,题为“瑶池仙品”,“日边红杏倚云栽”,预示探春将得贵婿。李纨的花签是老梅,“竹篱茅舍自甘心”,寓意李纨安于寡居的生活。袭人的是桃花,“桃红又见一年春”暗示宝玉出家之后袭人嫁给蒋玉菡。麝月的是荼蘼花,“开到荼蘼花事了”,签上注“在席各饮三杯送春”,隐喻作为女儿国的大观园已来日不多,宝玉出家、袭人出嫁、众人星散之后,唯有麝月留在贾府。
      第六十三回“群芳开夜宴”是众钗饮酒最纵情的一次,也是贾府所有宴会中气氛最热烈、最快活的一次,创造了贾府宴饮之最。之后再无这样欢乐的聚会,甚至宴不成欢,清冷收场。乐极生悲,夜宴之后,众人“黑甜”一觉,第二天就有大事发生。第二天平儿还席,尤氏又带了佩凤、偕鸾二妾过来游玩。“当下众人都在榆荫堂中以酒为名,大家顽笑,命女先儿击鼓。平儿采了一枝芍药,大家约二十来人传花为令,热闹了一回。”“正玩笑不绝,忽见东府中几个人慌慌张张跑来说:‘老爷宾天了。’众人听了,唬了一大跳。”贾敬死后,因家中无人,尤氏便请尤老娘并二位妹妹来家中居住看守。由此又引出贾琏、贾珍与尤二、尤三的风月故事。最后尤二吞金,尤三自刎。之后是绣春囊导致抄检大观园,“开夜宴异兆发悲音”,“俏丫鬟抱屈夭风流 美优伶斩情归水月”,“薛文龙悔娶河东狮 贾迎春误嫁中山狼”一系列大事接连发生。贾府进入了无可挽回的败局。可以看出这三次宴饮在小说叙事结构中的转折和界画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IP属地:北京3楼2024-07-19 14:20
      回复
        二、叙事节点上的诗会题咏
        《红楼梦》中的诗会题咏不但自成线索和结构,同时也勾勒出贾府由盛而衰的演变过程。海棠诗社的成立虽然始自第三十七回探春的动议,但《红楼梦》的诗会题咏却早在第十七、十八回就已经开始了。
        修建大观园虽借元春归省之名,实际上是作者特为红楼众钗建造的。刚一落成,在贾政的命令之下,宝玉就对大观园的重要建筑逐个进行了命名和题咏。宝玉的这次题咏可算是《红楼梦》中全部人物韵文的引子。虽然这次的命名和题咏皆出自宝玉之手,但众清客的积极参与和衬托,还是使这次题咏成为带有集体性质的一次活动。第十八回元宵归省,元春命宝黛钗等众人就大观园诸景各题一匾一诗。这更是典型的诗会,也可以说是后来诗会、诗社的引子。宝玉初题为一起,元春命题为二起,探春的动议则是三起。经过两次诗会的铺垫,在众钗搬入大观园之后不久的第三十七回,由探春提议海棠诗社方告成立。
        第二十二回春灯谜的制作,是元春归省题咏的余波,也是在整个小说结构当中贾府及众人命运和归宿的又一次集体逗露。元春回宫之后,差人送来一个灯谜,要众人也各作一个。贾母“命速作一架小巧精致围屏灯来,设于堂屋。命他姊妹各自暗暗的作了,写出来粘于屏上”。贾府四春的灯谜分别是爆竹、算盘、风筝和佛前海灯。“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元春算是极贵极幸运的人了,但“才得侥幸,奈寿不长,可悲哉”③。探春远嫁、惜春为尼,迎春一生遭际更让人悲悯。如果说这些灯谜主要关涉的还只是个人命运的话,那么贾母的灯谜——荔枝,却可以说是贾府整体命运的谶言。贾府后来败落,子孙流散,正应了“树倒糊猕散”的俗语。这次制猜灯谜在正月年节之间元春归省之时,又是众钗将要搬入刚建成的大观园前夕,难怪贾政看后悲从中来。这一次灯谜诗会对贾府及众人命运的逗露,就贾府运势、众人命运及小说整体结构的布局而言都是极为重要的。预叙了小说的叙事走向和结局。“如同大观园题咏是在元妃命名该园之际,春灯谜的制作乃是在众儿女搬入大观园前夕……这些诗作构成整个叙事的有机组成部分。”④


        IP属地:北京4楼2024-07-19 14:20
        回复
          从大观园建成、众钗进园前后,宝黛慢慢就进入爱情的深水区,二人的感情一路发展顺畅。尤其是第三十三回“大承笞挞”更坚定了二人彼此的信赖和决心。同时宝钗也逐渐赢得了贾府上上下下的好感。宝钗言动虽符合礼教闺范,但对秀出群伦的宝玉还是有一种本能的喜爱。钗黛二人之间表面上虽然没有明显的冲突,但在宝玉和众人面前的自我展示谁也不肯落于下乘。以至于粗鲁如薛蟠者都有所觉察,说道:“我早知道你的心了。从先妈和我说,你这金要拣有玉的才可正配,你留了心,见宝玉有那劳什骨子,你自然如今行动护着他。”第三十七回海棠诗社的成立,使钗黛二人的较量有了一个更合适的形式。这是搬入大观园之后的第一次诗会,也是众钗在诗社成立的开幕式上的首次亮相。众钗借海棠或写精神,或呈宿命。第一个出场的是诗社发起人探春:“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宝玉的是:“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湘云虽未赶上诗会,但后来还是补作两首。“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倩女亦离魂……却喜诗人吟不倦,肯令寂寞度朝昏?”相比之下,探春的清高、湘云的爽快,以及宝玉的不知愁滋味都得以呈现。这次众钗诗会,主角是钗黛二人。她们二人是桂冠争夺的最后人选。一个“珍重芳姿昼掩门”,一个“半卷湘帘半掩门”;一个“淡极始知花更艳”,一个“秋闺怨女拭啼痕”;一个“欲偿白帝凭清洁”,一个“娇羞默默同谁诉”;一个是“不语婷婷”的持重,一个是“倦倚西风”的疲惫和风流。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甚至完全对立的精神风貌。如果完全从审美的角度而言,确实难分高下。在宝玉看来,自然是潇湘妃子最后胜出,但李纨却自有其独立的判断。他们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审美情趣,也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李纨道:“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稿。”李纨的这段话不仅是在评诗,也是在评人,透露出贾府尊长们的价值取向。怡红公子虽有异议,但最高裁判是李纨,一句“再有多说者必罚”,即让宝玉闭嘴。借助于最高权力的一锤定音,首场比赛宝钗顺利胜出。李纨在这次诗会上的最高裁决极具象征意义,就像是贾府尊长们之于钗黛谁为宝玉正配的一次预决。宝玉虽有不甘,提议再“斟酌”,但最后也不得不接受这一裁决。咏白海棠可以说是钗黛竞争以诗赛形式所进行的象征性的预演。


          IP属地:北京5楼2024-07-19 14:21
          回复
            联系到第二十八回端午节元春所赐礼物独宝钗与宝玉 的完全相同,这都让我们看到贾府尊长在宝玉婚姻问题上的倾向。如果说端午节元春所赐礼物还不够明确,那么第三十五回贾母的话就再明确不过了。“宝玉勾着贾母原为赞林黛玉的,不想反赞起宝钗来。”贾母道:“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王夫人也忙帮着说:“老太太时常背地里和我说宝丫头好,这倒不是假话。”这是贾府尊长们当着宝钗的面表明她们的共同看法。钗黛二人经过长期的竞赛,最后的赢家到底为谁,此时虽然还没有明白揭出,但尊长们的明褒暗点实际上已经非常清楚了。至此,钗黛二人的竞赛已告一段落,有关宝黛钗的婚恋叙事,其情节发展也到了一个关节点上。黛玉与宝玉已心心相印,赢在了爱情,而宝钗谨守闺范,却赢在了做人。
            开社首场赛事之后,紧接着便是第三十八回的“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蘅芜君首场胜出,第二场便是林潇湘艺夺魁首。且看黛玉的三首。《咏菊》:“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问菊》:“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菊梦》:“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这次菊花诗会,黛玉技压群芳,以绝对优势摘取诗歌皇后的桂冠。李纨虽脾性更近宝钗,但也不得不从公评来:“通篇看来,各人有各人的警句。今日公评:《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恼不得要推潇湘妃子为魁了。”如果将花比人,自然白海棠不常向人的娇贵更类宝钗,而向风傲霜有隐士之节的菊花更类黛玉。


            IP属地:北京6楼2024-07-19 14:21
            回复
              这次胜出黛玉自然是踌躇满志,不过,宝钗并没有因此而感到有太大的失落。因为她本来就把写诗视为女孩子的分外之事,她所看重的是如何做人。婚姻之事,要有父母之命,作诗填词也只是闲暇时的余事,又何必费心做诗人呢!“诗馀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这次诗会,黛玉虽然大为风光,但宝钗经过对诗会和会前的螃蟹宴的组织策划,她早已赢得了众人的高度肯定。有了贾府尊长们的肯定,也就保证了她婚姻之赛的胜出。正如她的《忆菊》所写:“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宝钗人在此,心却在彼,输在诗赛,赢在婚姻。这次诗赛宝钗尽管输得坦然,输得无妒,但宝玉为黛玉的胜利而表现出的兴奋和得意还是让宝钗顿生醋意。于是她按捺不住心头的怒火,把讽刺的矛头对准了得意忘形的宝玉。尽管如此,她还是表现得从容得体。在宝玉和黛玉各作一首《螃蟹咏》之后,她缓缓地笑道“我也勉强了一首,未必好,写出来取笑儿罢。”“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馀禾黍香。”宝玉的得意忘形,显得有些横行无忌,而宝钗却自信满满,“慰语重阳会有期”,“长安涎口”只“盼重阳”的到来。众人都说“这是食螃蟹绝唱,这些小题目,原要寓大意才算是大才”。这下宝钗心气平和了,而宝玉却浑然不觉。


              IP属地:北京7楼2024-07-19 14:21
              回复
                就诗赛而言,钗黛各赢一场,表面上无分高下,但在爱情婚姻问题上,二人心中却各有胜算。就故事而言,菊花诗会和螃蟹之咏到此结束。从小说的结构而言,这次诗会已经开始了小说叙事的另一个阶段:钗黛二人化干戈为玉帛。此时的黛玉确信已获得宝玉之心,而宝钗则因得到贾府尊长们的肯定感到胜券在握。二人都变得心平气和,敌意逐渐消失,以至于不久之后,黛玉向宝钗坦言自己怀疑宝钗藏奸完全是个错误,实因自己多心狭隘。第四十二回、四十五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二人互剖心迹,俨然已经成为可以信赖、托付的姐妹。“如日中天的菊花诗会以后,有一个牧神午后般的陶醉和徜徉。”⑤不仅仅是说钗黛二人的关系,也是指此时大观园里的一切。整个大观园都陶醉在“牧神午后般”和煦阳光的爱抚之中,一切都显得和睦和顺,懒洋洋,打着舒心的哈欠。第四十三回“闲取乐偶攒金庆寿”众人为凤姐庆寿,宝玉悄悄祭金钏。第四十四回宝玉又得意外之喜,“喜出望外”为“平儿理妆”。因这“牧神午后般”阳光的照耀,连已大把年纪的大老爷贾赦也动了春情要娶鸳鸯,呆霸王薛蟠更是动了龙阳之兴,贾琏也趁空与鲍二家的偷情。其间虽然伴有稍许插曲,但总体而言,这一时期亲情和爱情的发展犹如长江进入平缓的河段流淌得格外顺畅和平静。小说叙事也随之进入高潮,连最苦命的香菱此时也有幸搬进大观园,成为黛玉的入门弟子学习写诗。当一大群水葱一样,又擅长诗词的姐妹来到大观园时,高潮终于来到。大观园进入了它最热闹、最繁华的时期,犹如一场大型交响乐进入了最为辉煌的欢乐颂。红楼群钗齐聚大观园,在白雪红梅映照下的琉璃世界举办了一场盛大的诗会。“小说中这种人物韵文和故事叙述的天然默契可谓令人叹为观止;歌咏一起,叙事随至,人物吟唱到酣畅淋漓之处,叙事也随着进入高潮,此刻的举手投足之间,奥妙无穷,值得读者再三品味。”⑥


                IP属地:北京8楼2024-07-19 14:22
                回复
                  第五十回“芦雪广争联即景诗”是大观园中一次空前绝后的盛会。气氛之热烈、人物之众多创造了大观园诗会之最。除了原来宝、黛、钗、探、迎、湘等人,又有新加入的岫烟、宝琴、李绮、李纹和香菱等。连不能断文写字的凤姐也参与其中。虽然此时正值隆冬,但气氛热烈,叙事基调俨若欢乐的盛夏。监社御史王熙凤首出,开启了这场盛大的联诗比赛。起句“一夜北风紧”,起得新奇合理,正应时景。社长李纨接上“开门雪尚飘。入泥怜洁白”。社中两位年龄最长者联袂而出。紧接着便是诗歌新秀香菱上场:“匝地惜琼瑶。有意荣枯草。”众人都很兴奋,各展其才。特别是湘云、黛玉和宝琴三人最为起劲。“宝玉正看宝钗、宝琴、黛玉三人共战湘云,十分有趣。”“众人看他三人对抢,也都不顾作诗,看着也只是笑。”一番酣战下来,几乎“把‘二萧’的韵全用完了”,湘云笑道:“我也不是作诗,竟是抢命呢。”这次联句宝玉又落了后,李纨看到栊翠庵的红梅开得正盛,故提议罚他折一枝回来插瓶。于是众人又以红梅为题连赋数首。这群少女正欢欣鼓舞,丫鬟忽然报道“老太太来了”。贾母不顾天冷地滑,也来凑趣看热闹,此时诗会真正达到了欢乐的巅峰,大观园简直就是一个极乐世界。
                  紧随这次诗会,小说的叙事结构也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关节点。此后小说的叙事基调由欢乐变为悲愁,叙事由着重写盛,开始变为着重写衰。这次诗会后的第五十三回“除夕祭宗祠”为这一转变的关键点。小说叙事进入了另外两个板块:大观园乱象和贾琏偷娶。此时贾府乱象丛生,众人似乎也忘记了诗社的存在。直到第七十回黛玉才突然如做梦一样想起诗社,而此时已暮色苍茫,大观园中再也难觅过去欢乐的时光。


                  IP属地:北京9楼2024-07-19 14:22
                  回复
                    第六十九回尤二姐吞金,结束了贾琏偷娶。自第七十一回“嫌隙人有心生嫌隙”开始了抄检大观园的铺垫。如果说此前尤二姐吞金还是发生在大观园之外的悲剧,那么此后悲剧就来到了大观园之中。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是悲剧自外而内走进了大观园的交集点,作者在结构的安排上煞费苦心。此回一开始就写到“宝玉因冷遁了柳湘莲,剑刎了尤小妹,金逝了尤二姐,气病了柳五儿,连连接接,闲愁胡恨,一重不了一重添。弄得情色若痴,语言常乱,似染怔忡之疾。”因黛玉刚写成《桃花行》一诗,湘云建议改海棠社为桃花社,黛玉为社主。虽然日暖春好,众人所填之词却秋气萧瑟。“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毬。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叹今生谁舍谁收?”香残花落,随风漂泊,黛玉的敏感绘成了大观园的末世图景。一向干练阔朗的探春,其《南柯子》亦让人颓丧。“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这不正是探春的宿命吗?宝琴少时游走各地所见所闻甚多,其《西江月》概而言之:“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三春事业付东风”,何止大观园中,大江南北尽皆如此。宝玉接续探春,续出下阕:“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落去君休惜”,似乎显得很豁达,其实非也。“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这是来世再见的悲叹。相形之下,只有湘云不知愁滋味,尚孩子气地起劲喊着“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无论湘云如何起劲地呼喊,大观园已经日暮途穷,来日无多了。小说叙事随后就迅速转入大观园的抄检。末日确已来临。人物韵文与小说叙事的完美契合达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


                    IP属地:北京10楼2024-07-19 14:22
                    回复
                      第七十六回中秋之夜只剩下黛玉和湘云二人联诗悲叹寂寞。此时大观园业已被抄,小说叙事也转入了凄冷的寒夜:“药经灵兔捣,人向广寒奔……虚盈轮莫定,晦朔魄空存。”两位少女望月兴叹,魂飞广寒。在寂寥的无人之夜,走近了生命的尽头:“壶漏声将涸,窗灯焰已昏。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时间将止,生命之焰将尽,清冷如水的寒月将埋葬作为诗魂花魂的黛玉和这群如诗如花的少女。此时,妙玉如鬼魅一样突然出现,接着黛玉续出数句,才结束这次联诗游戏:“箫增嫠妇泣,衾倩侍儿温……石奇神鬼搏,木怪虎狼蹲……”妙玉说湘黛之诗“句虽好,只是过于颓败凄楚。此亦关人之气数而有,所以我出来止住”,此评确当,不过妙玉所续之诗更是鬼影森森。这不正是大观园被抄之后的景象吗? 这次联诗之后,小说叙事即转入“俏丫鬟抱屈夭风流”“迎春误嫁”“元春染恙”等一系列重大变故。诗会自此结束,贾府加速滑向败落。
                      就小说的叙事基调而言,可以说第三十七、三十八回咏白海棠、吟菊花诗,正值生机勃然的季节,第五十回芦雪广联诗,气氛之热烈恰如盛夏,第七十回黛玉主持桃花诗社,众钗却在春光明媚之时谱写了一曲萧瑟凄楚的冷秋,到了第七十六回湘黛联句,小说的叙事基调就已经跌入阴冷的寒冬。诗会题咏前后数次,其间包含了一系列起承转合的变化,与小说叙事如影随形,密合无间。作者通过诗会题咏勾勒出了贾府的盛衰过程。这些人物韵文不但是小说叙事情节的支点、生长点、生成者,还起到了对小说叙事结构的界画作用。


                      IP属地:北京11楼2024-07-19 14:22
                      回复
                        三、个人咏叹:关节点上的隐喻和预叙
                        大观园是作者特意为红楼女儿设计的活动舞台。进入大观园之后,宝玉回复到天真浑朴的天人状态。“宝玉自进花园以来,心满意足,再无别项可生贪求之心。”《四时即事》诗即是此时所作,写出了桃花源里人的淳朴和可爱。《红楼梦》众钗搬进大观园意义重大,入园之后第一件事便是宝黛共读《西厢》,一同葬花。黛玉葬花,虽为韵事,实亦佳谶。这次葬花预示了大观园和众钗的不幸结局。《西厢记》文、《牡丹亭》曲埋下了黛玉夭亡之根。宝玉与黛玉同是葬花,但宝玉只是简单的对花、对生命、对年轻女儿的怜惜,而黛玉葬花,却是生命的忧患,对女儿命运的思考,对自我未来乃至生命的担忧。在与宝玉发生一系列误解和冲突之后,终于逼出了她的《葬花吟》。《葬花吟》是黛玉灵魂的自述、命运的诗谶。黛玉面对的是落花,吟出的却是她和大观园众钗的命运和结局。脂批云:“《葬花吟》是大观园诸艳之归源小引,故用在饯花日诸艳毕集之期。”⑦
                        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是小说的一个重大事件。此前各路事情如千里游龙迤逦而来都指向这一结点。黛玉劝他改过,宝玉强忍疼痛安慰黛玉,并送去了代表爱情的两条旧手帕。自此黛玉彻底明白了宝玉之心,提笔写下三首绝句:“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她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对宝玉处处试探时时考验了,宝黛爱情进入了一个平稳的发展期。二人心照不宣,相互信赖,感情进入了深水区。


                        IP属地:北京12楼2024-07-19 14:23
                        回复
                          第四十五回钗黛互剖心迹,二人从此化干戈为玉帛,缔结金兰之契。这一回林黛玉病卧潇湘馆,秋夜听雨滴竹梢,作“《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曰《秋窗风雨夕》”。“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此诗悲悲戚戚,黛玉似乎已到了生命的秋季。
                          贾宝玉进入大观园,心满意足,自《四时即事》诗之后,至第七十八回之前,除了与他人聚会之时有所吟咏之外,他再也没有出于个人感慨的即兴创作。痛苦出诗人,直到最受他宠爱的晴雯夭亡,他才突发灵感连续写出《姽婳词》和《芙蓉女儿诔》两篇动人之作。晴雯是黛玉小影,晴雯之死预示了黛玉将不久于人世,众钗也将跌入各自的宿命,作为女儿乐园的大观园也将不复存在。晴雯之死关系重大,是小说结构的一个关节之处。《姽婳词》应该与《芙蓉女儿诔》一体看。作者叙事常采用未雨闻雷、欲雨先风之法。本回核心事件是宝玉诔祭晴雯,《姽婳词》即是未雨之时的雷和风。林四娘是恒王的得意妃子,而晴雯也正是宝玉最宠爱的侍婢。《姽婳词》是宝玉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恒王战死,林四娘奋起于闺阁之中。第五十二回“勇晴雯病补雀金裘”,作者用一“勇”字概括晴雯,在这一点上,晴雯与林四娘有相类之处。晴雯为黛玉小影,黛玉与四娘皆为林姓,作者当有以林四娘影射晴雯之意。


                          IP属地:北京13楼2024-07-19 14:23
                          回复
                            就故事的叙述而言,大观园中俏丫鬟晴雯之死,启动了贾府小姐们的悲剧。第七十九回迎春将嫁,被接出大观园。宝玉非常扫兴,“天天到紫菱洲一带地方徘徊瞻顾……再看那岸上的蓼花苇叶,池内的翠荇香菱,也都觉摇摇落落,似有追忆故人之态”。宝玉情不自禁,吟成一歌:“池塘一夜秋风冷,吹散芰荷红玉影。蓼花菱叶不胜愁,重露繁霜压纤梗。不闻永昼敲棋声,燕泥点点污棋枰。古人惜别怜朋友,况我今当手足情!”这首诗是宝玉唇亡齿寒式的感叹。迎春误嫁揭开了大观园小姐层面上悲剧的序幕,也是小说叙事转折过渡的一个标记。第八十回之后祸患接连降临,众人也都没了诗兴,更无人起兴组织诗会。接连不断的祸事,攫住了众人的灵魂,麻木了诗人的灵感。《红楼梦》人物的咏唱至此消歇。
                            《红楼梦》中的韵文,据周思源先生统计前八十回共有二百零六首。虽然《西游记》等名著中的韵文要比《红楼梦》多,但就韵文在小说中功能之丰富,却没有哪一部小说堪与《红楼梦》相提并论。“正是由于众多诗赋的作用,才使《红楼梦》得以成为一部多线扭结、多层交织、明暗发展的艺术巨著。如果将小说比作一条大河,那么有的诗篇就构成了河源的重要成分,中间的多次个人与集体的诗赋活动,犹如条条溪涧或大小支流,不断注入其间,陆续与散文性主体汇合,终成澎湃之势。诗赋不仅注入了水量,即从内容上予以丰富,而且从流向(即结构)上推动着情节的发展,体现着总体构思的运行。有些影响较明显,如金陵十二钗判词和红楼梦曲;有的作用较隐晦,如一些灯谜和诗签,如果没有这些诗赋,不仅会造成某些地方情节空缺、结构断裂,而且由于失去大量伏线、隐喻的深层牵连,整个作品便会变得松散乏味。”⑧周先生的这段话高度概括了诗赋在《红楼梦》中的叙事和结构作用。
                            《红楼梦》中的韵文对于小说叙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对小说的叙事,乃至对小说的结构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把小说中的韵文全部抽出,《红楼梦》这部文学大厦将立即垮塌,中国就缺少了一部伟大的文学名著。就韵文在章回小说中叙事和结构功能的发展历史而言,经过长期的韵文叙事与散文叙事的不断融合,至《红楼梦》终于达到了前无古人的巅峰。


                            IP属地:北京14楼2024-07-19 14:23
                            回复
                              注释
                              ①④⑤⑥李劼《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 论红楼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89、96、102、102页。
                              ②曹雪芹著,无名氏续,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82-384页,以下《红楼梦》引文皆出此版。
                              ③⑦曹雪芹撰,脂砚斋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06、605页。
                              ⑧周思源《探秘集——周思源论红楼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186页。


                              IP属地:北京15楼2024-07-19 14: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