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眷吧 关注:215贴子:22,800
  • 5回复贴,共1
黄龙祖心室中常举拳问僧曰:“唤作拳头则触,不唤作拳头则背,唤作甚么?”
莫有契之者,丛林称之触背关。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8-14 12:00回复
    触背关,禅宗公案名。又作祖心背触。为黄龙祖心禅师接化学人之机语。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8-14 12:01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所谓触背,就是把自己置于思维的两难处境。
      触是肯定,背是否定。只有离却肯定否定的二边,才能契入禅机。所以,触背关是禅师给学人设立的门槛。
      比如
      香严示众说:“若论此事,如人上树,口衔树枝,脚不蹋枝,手不攀枝,树下忽有人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不对他又违他所问;若对他又丧身失命。当恁么时,作么生即得?”当时有位虎头招上座出众答道:“树上即不问,未上树时请和尚道。”香严乃呵呵大笑。
      这是香严设置答与不答皆非的触背关,旨在教人提起疑情,去参悟一切语言文字都无法使用时的情境,逼得学人开口闭口俱不得,于无路可走时,陡然发现从前用语言文字去解说,用情识意想去揣度的作法,竟毫无用处。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8-14 12:25
      回复
        举:
        百丈遂拈净瓶,置地上。设问云:“不得唤作净瓶。汝唤作甚么?”首座乃云:“不可唤作木也。”百丈却问沩山。山乃趯倒净瓶而去。百丈笑云:“第一座,输却山子也。因命之为开山。”
        沩山面对触被考验时,只是简单地一脚把它踢倒、走人,就获得百丈大的认可。
        很多人对此公案解读为破相,不执着于言句,自性不着万法,等等。这些解释,也许没错,只是隔了层厚布,不着痛痒。
        沩山只不过用行动说明了什么是不背不触而已。
        所以,触背问题如果摆到桌面上,只是对我们习惯认识方式中的错误进行检点的一种考试而已。真正的问题是我们日常中随时随地的触背而不自知。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8-14 13:19
        收起回复
          122#有礼缺貌
          吃饭前问你个问题:
          麻、绳、蛇:
          麻是圆成实;
          绳是依他起
          蛇是遍计执
          对吧?
          134#黔之驴
          我明白你下一问想说什么,我先说在前面。
          其一,唯识祖师有一句话,遍计无,依圆有。
          比如,绳是实种实境依他而起,是有,不过这个有是幻有。这个依他起幻有绳经过‘’我‘’认知为蛇,这个就是遍计执。因为蛇是虚妄的,并不存在,所以是遍计无。这里面有一个文字歧义需要解释清楚:蛇只是代表虚妄。把依他起幻有的绳,在‘我‘的作用下,执实为绳,或者执实蛇,或者执实为任何东西,只要执实,那么都是虚妄的蛇。都是遍计执。
          其二,破我执即离遍计执。离遍计可显依他起第一见。破法空即见缘起性空。
          圆成实即我空,法空后所显真性。
          136#有礼缺貌
          我是要问你,在石头这个问题上,石头是遍计执,那什么是依他起,什么是圆成实呢?
          142#黔之驴
          首先,石头是缘起法,三自性是这个缘起法的三种状态,这是大框架,你要明白。
          其二,见缘起就是依他起。所谓依他起,就是依托众缘而得生起,即以赖耶种子为因,借诸众缘而生。
          遍计执是因为二元对待而来,所以跳出二元对待,破我执,才有可能见缘起。这个见缘起并不容易。能见缘起,已经入流了。
          对石头这一法来说,眼识缘色尘的第一见。就是石头这一法的依他起。后面第二第三第n见,都是意识加工过的遍计执了。
          至于圆成实,只能泛泛而说,是我法二空以后的真性。这个真性也就是山河大地皆如来,或者说石头是佛。
          不过,石头是佛,石头是法,石头如何如何,这些知见,从我们凡夫口中说出来,连依他起都算不上,都是我们凡夫的知见立知,都是遍计执而已。
          所以啊,在石头这个问题上,到哪一山就唱哪一歌。
          凡夫见到的是遍计执,那怕把石头是佛喊破喉咙也无用呐。圣人见缘起,可以了知石头的前因后果,来弄去脉。
          佛见到的就是山河大地皆如来了。
          144#有礼缺貌
          你这个答的复杂 了,我说一下你看对不对啊石头这个东西,有了石头这个相,还没叫石头的时候,就是依他起,就是你说的第一见,还没定义
          我们为了自己方便分别,给这个东西起了个名字,就叫遍计执,就是你说的第二见,定义了;你看有问题吗?
          145#黔之驴
          不是 有了石头这个相,不管命名不命名,已经是遍计执了。
          依他起是实种实境 ,比如石头这一法眼识缘色尘,是自性分别。是对实境完整的体现。这个完整体现与第六识的意识分别出来一个石头是不一样的。
          可以这样说,你如果有足够的定力能够抓住依他起现现量,见到这个第一见,那么,这块石头的缘起。也就是说,它如何在这里,你都清清楚楚的。再比如,有些高僧大德,仅仅只看看某个人,或者仅仅凭借几句话就能说出一切些东西,比易经还灵,其实,这就是他们看见了缘起。
          南传佛教的十六观智,其实也有对应的说法。
          160#语默如雷
          遍计执:石头
          圆成实性:空性,
          依他起性:客观性,无自性,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10-18 00:22
          回复
            第一义能参不能说,能说出来的,都不是。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也。
            回归主题,背也好,触也罢,是外在的表相。透过触与背这种表相,向内参究楼上仁兄的“一心不作二见”,就是起参了。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5-04-15 23:3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