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开工干活了,今天再突发个恶疾。我行文枯燥,知识少,大家随意吐槽、指点。
首先我们假设一个场景进行讨论,讨论基于以下假设:我不能知道别人的想法,所以当别人展现出一些准备攻击的行为时,我可以判定他有攻击意图,判定他主观上想攻击我。
设定一个杀手和我,基于杀手视角做出如下讨论:
A:杀手本人主观上想攻击,客观上攻击到了:被害人当然可以自卫,再不自卫他就死个锤子的了
B:杀手本人主观上想攻击,客观上未攻击到:可以自卫,非要被砍一刀才能自卫?太呆了。
C:杀手本人主观上不想攻击,客观上攻击到了:这是自卫?这是报复!
D:杀手本人主观上不想攻击,客观上未攻击到:他居然主动攻击我?
基于被害人视角做如下讨论:
E:杀手进行攻击准备→杀手对我有攻击意图(不论是否已被攻击):要自卫
F:杀手未进行攻击准备→杀手对我没有攻击意图,且我未被攻击:不自卫
G:杀手未进行攻击准备→杀手对我没有攻击意图,但我未被攻击:可报复
可以看到,被害人只能判断自己是否“要自卫”,这种判断是根据杀手的行为做出推测的结果。而只有杀手本人才能直接判定我是否真的“在自卫”,因为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是否真的“要攻击”。
对比AC可知:客观上是否被攻击,并不能决定我是否是“在自卫”。但至少客观上被攻击到了,我就具有了“反击”的正当性,不管这种“反击”是“在自卫”还是“在报复”。而我是否“要自卫”,完全取决于我判断对方是否展现出了攻击意图。由于这种判断完全是由我的主观做出的,所以当然可以有一定的随意性。物理攻击至少是实打实的刀枪剑戟。而语言、精神攻击,就具有了更大的随意性(可以出现“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种情况:主观上不想攻击,主观上不认为被害人受到攻击,客观上居然攻击到了)。因此,钝感的人对攻击意图识别不足,敏感的人对攻击意图识别过度,这造成了一些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首先我们假设一个场景进行讨论,讨论基于以下假设:我不能知道别人的想法,所以当别人展现出一些准备攻击的行为时,我可以判定他有攻击意图,判定他主观上想攻击我。
设定一个杀手和我,基于杀手视角做出如下讨论:
A:杀手本人主观上想攻击,客观上攻击到了:被害人当然可以自卫,再不自卫他就死个锤子的了
B:杀手本人主观上想攻击,客观上未攻击到:可以自卫,非要被砍一刀才能自卫?太呆了。
C:杀手本人主观上不想攻击,客观上攻击到了:这是自卫?这是报复!
D:杀手本人主观上不想攻击,客观上未攻击到:他居然主动攻击我?
基于被害人视角做如下讨论:
E:杀手进行攻击准备→杀手对我有攻击意图(不论是否已被攻击):要自卫
F:杀手未进行攻击准备→杀手对我没有攻击意图,且我未被攻击:不自卫
G:杀手未进行攻击准备→杀手对我没有攻击意图,但我未被攻击:可报复
可以看到,被害人只能判断自己是否“要自卫”,这种判断是根据杀手的行为做出推测的结果。而只有杀手本人才能直接判定我是否真的“在自卫”,因为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是否真的“要攻击”。
对比AC可知:客观上是否被攻击,并不能决定我是否是“在自卫”。但至少客观上被攻击到了,我就具有了“反击”的正当性,不管这种“反击”是“在自卫”还是“在报复”。而我是否“要自卫”,完全取决于我判断对方是否展现出了攻击意图。由于这种判断完全是由我的主观做出的,所以当然可以有一定的随意性。物理攻击至少是实打实的刀枪剑戟。而语言、精神攻击,就具有了更大的随意性(可以出现“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种情况:主观上不想攻击,主观上不认为被害人受到攻击,客观上居然攻击到了)。因此,钝感的人对攻击意图识别不足,敏感的人对攻击意图识别过度,这造成了一些人与人之间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