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吧 关注:8,050贴子:87,259
  • 6回复贴,共1

张居正与“俺答封贡”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度娘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4-11-30 20:16回复

      明自英宗以后,北方的蒙古诸部落不断进入长城杀掠。嘉靖中期,蒙古“俺答独盛”〔1〕,成为北方边塞的一大威胁。
      但是,战争并不能解决蒙古内部客观存在的经济和政治问题。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游牧经济的单一性,草原上“人不耕织,地无他产”〔2〕。釜锅、绢帛等全依赖中原供给。据史料记载, 当时蒙古牧民无锅,“不得已,至以皮贮水,煮火以为食”。俺答也说,“生齿日多”,由于“各边不许开市,衣用全无,毡裘不奈夏热,段布难得”〔4〕。而明军在冬春时节的烧荒等策略,也给当地牧民的生活带来灾难。俺答虽强,但内部矛盾重重,东部的土蛮和西部的吉能都可能与之抗衡,为了控制各部,“永长北方”〔5〕,政治上就需要得到明朝的支持。俺答汗作为一个政治家,看到了与明朝和好通贡的利害,于是不断遣使求贡。
      俺答从嘉靖十七年起就多次遣使求贡。明朝一概予以拒绝。大同巡抚龙大有甚至斩杀俺答的使者以邀功。至于最高统治者明世宗朱厚熄则认为“夷狄无信”,根本不考虑俺答的请求。他对神仙方术的兴趣远远超过对国家政事的关心,日事斋醮,幻想通过方术得长生。严嵩就以其精心撰写的青词和阿谀奉承的手段,取得世宗宠信,专擅朝政。由于皇帝昏溃,奸臣当道,明朝的长城防务废弛。当时就有人说:“我边关臣,因循怠慢,城堡不修,甲信不利,军事不操习,甚至富者纳月钱而安闲,贫者迫饥寒而逃窜。边备废弛,绥急何恃。”〔6〕边备的溃败,使得数十万边兵不堪一击,根本无法抵御每次拒贡以后俺答的报复行动。俺答横行塞上,如入无人之境。1550年甚至发生过几乎动摇明朝统治的庚戌之变。
      连年战争,给双方都造成巨大损失。由于明军“捣巢”、焚毁牧场,给蒙古一些部落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灾难;而蒙古的入犯,也常常使自己蒙受损失。“如隆庆元年,老把都、土蛮纠犯蓟东,则棒椎岩千骑一时落岩而死;俺答父子深犯石州,则人马道死万数”〔7〕。 而明朝的损失则尤为严重,居住在长城沿线的广大汉族人民,多次遭受洗劫和抢虏,“三军暴骨,百姓流离,城郭丘墟,刍粮耗竭,边臣首领不保,朝廷为旰食”〔8〕。连年战争,明朝的军费也大得惊人。 有史料记载:嘉靖三十年(1551年)“诸边费六百余万”〔9〕。 自嘉靖二十九年十月至三十一年正月,“自诸边年例二百八十万例,新增二百四十万有奇,修边、振济诸役又八百余万”〔10〕,而当时户部每年收入只有二百万两,到隆庆初年,才增到二百五十一万两。明朝的财政也出现了危机。因此,明蒙战争的结束,蒙汉关系的改善,已成为蒙汉双方广大人民的迫切要求和愿望,势在必行了。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4-11-30 20:17
    回复

        隆庆元年,张居正入阁。尽管当时他仅仅是群辅之一,作为明代第一流的政治家,他立即将整饬北边防务提到日程上来。
        张居正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当今之事,其可虑者,莫重于边防;庙堂之上,所当日夜图画者,赤莫急于边防,迩年以来,虏患日深,边事久废。”面对这种严峻的局面,提出要“赫然奋发”,自强图治。他批驳了当时一般人所谓的明朝的兵力,给养不足,无得力将帅的论调,认为这些“不足患也。夫兵不患少而患弱。今军伍虽缺,而粮籍具存,若能按籍征求,清察隐占,随意募补,着实训练,何患无兵?捐无用不急之费,并其财力,以抚养战斗之士,何患无财?悬重赏以劝有功,宽文法以伸将权,则忠勇之夫,孰不思奋,又何患于无将?”张居正认为,明朝的这种情况是可以改变的,只要“皇上急先自治之图,坚定必为之志,属任谋臣,修举实政,不求近功,不忘有事,熟计而审行之。不出五年,虏可图矣。”而首先应着手处理的当务之急,“莫要于选择边吏,团练乡兵,并守墩堡,令民收保,时简精锐,出其空虚以制之,虏即入犯,亦可不至太失。”张居正提出:“伏乞敕下戎政大臣,申严军政,设法训练,每岁或间岁,季冬农隙之时,恭请圣驾,亲临校阅,一以试将官之能否,一以观军士之勇怯,有技艺精熟者,分别赏,老弱不堪者,即行汰易。如此,不惟使辇毂之下,常有数万精兵,得居重轻驭之道,且此一举动,传之远近,皆知皇上加意武备,整饬戎事,亦足以伐狂虏之谋,销未萌之患,诚转弱为强之一机也。”〔11〕这段精辟的论述,充分显示了一个卓有见识的政治家对边防问题的见解。
        在明朝的内阁中,首辅说了算。这时的张居正还只是一般辅臣,内阁中起决定作用的是高拱。高拱也很重视边防,且很注重边吏的才干。他曾说:“二三十年来,边关多事,调度为难,所宜需其才,然后可以济事。”〔12〕因边关多事,他请增兵部侍郎,“以储总督之选”,由侍郎而出任总督,又由总督调回兵部任职,“中外更番,边材自裕”〔13〕。张居正与高拱配合默契,认真执行高拱的方针,调遣优秀将领充实北边防务。与此同时,又分别情况,制定正确的方针:对西北主封贡,对东北主攻占,对介于东西之间为京师屏障的蓟镇则主固守;而在西北达成封贡之前,仍以攻占为主。史载:“居正用李成梁攻辽,戚继光镇蓟门,成梁力战却敌,功多至封伯,而继光守备甚设。居正皆右之。”〔14〕张居正着力保护他们,“事与之商榷,欲为继光难者,辄徙之去”〔15〕。隆庆四年,在他努力下,又调方逢时和王崇古为大同巡抚和宣大总督。这些人有见识,有才干,在明朝的边吏中并不多见。此后,明北边的防务开始转弱为强,长城防务得到了改善。
        在俺答方面,张居正认为:“西北边患,无大于板升者。”〔16〕因此,他利用板升内部蒙汉封建主之间的矛盾,企图分裂其势力。在隆庆二年以后,板升内部各种矛盾尖锐起来,板升的汉人头目李自馨曾表示过降明的意图,但未能成功。李自馨的投降,张居正很可能通过当地督抚做了工作。他在隆庆四年八、九月间写给王崇古的信中曾说:“外板升一事,望公密切图之。去岁谋之,业已六七分就矣,而为大同守所坏,殊为可恨。”〔17〕或许指的就是这事。张居正同时指示王崇古和方逢时招降板升居民,对他们说:板升“人思南归”,“今之视昔则又不同。俺酋老矣,其子台吉尝切齿此辈(指赵全等人),欲尽屠之,乘其危惧之时招之易耳。”〔18〕又说:“闻日有南归者可因其饥而诏谕之”〔19〕。王崇古在张居正的授意下,“纵其素通寇者深入为间,对于归降的板升汉人及蒙古人”,“悉存抚之,归者接踵”,“一岁中降者逾二千人”〔20〕。
        由于明朝派“通寇者”去蒙古内部活动,使得蒙古内部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赵全等板升头目也感到内外交困,终于在明朝这种诱降攻势之下动摇,投书方逢时:“言悔祸思汉,欲复中国。”〔21〕张居正的这一系列措施,为日后把汉那吉投降明朝终于导致“俺答封贡”作了很好的铺垫。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4-11-30 20:17
      回复

          把汉那吉是俺答汗的第三子铁背台吉的儿子,自幼丧父,由俺答的妻子一克哈屯抚养成人。由于俺答汗夺其所爱,隆庆四年十月,他率妻子等十余人投降明朝。大同巡抚方逢时得到把汉,立即报告王崇古,认为:“机不可失。”〔22〕王崇古也认为以此“制俺酋,则赵全等可除也。留之大同,慰籍甚至”〔23〕。
          张居正风闻这一消息,马上写信给王崇古:“昨有人自云中来,言虏酋有孙,率十余骑来降,不知得否。俺答之子见存者,独黄台吉一人耳,其孙岂即黄台吉之子耶?彼何故率尔来降?公何不以闻?若果有此,与边事大有关系,公宜审处之,望即密示,以信所闻。”〔24〕张居正的消息很快,但不太准确。这时王崇古和方逢时的报告到了。他们二人一起上疏朝廷:“俺答横行塞外几十年,威制诸部,侵扰边围。今神厌凶德,骨肉离散,千里来降,宜给宅舍授官职,丰饩廪服用,以悦其心,严禁出入,以虞其诈。若俺答临边索取,则固与为市,责令服送板升诸逆,还被掠人口,然后以礼遣归,策之上也。”张居正见到报告后,接受了王崇古的主张,认为:“此事关系至重,制虏之机实在于此。”〔25〕授王崇古以行事策略:“宜遣人先布朝廷厚待其孙之意,以安老酋之心。却令那吉衣其赐服,绯袍金带,以夸示虏,使彼见吾之宠异之也,则欲得之心愈急,而左券在我,然后重与为市,而求吾所欲,必可得也。”〔26〕张居正还有更宏远的打算。他说:“若彼果能执送诸逆,则当以礼遣还那吉,厚其赏,以结其心,却责令奉表称臣,谢朝廷不杀之恩,赐赏之厚,因求讲和,纳款效贡。”〔27〕倘若“幸而成,即可以纾数年边患,其所省岂直数十百万而已哉”〔28〕!
          然而,当王崇古与方逢时的奏疏上至朝廷时,朝中立刻响起一片反对意见。叶梦熊甚至引用宋朝接受辽朝郭药师、张彀之降而引起最大战祸为例,来反对接受把汉那吉的投降。兵部尚书郭乾不知所措,不能做出决断。但张居正主张受降,高拱也主张受降。张居正等人将此事上奏穆宗。穆宗“诏授把汉指挥使,赐绯衣一袭,而黜梦熊与外,以息异议。”〔29〕此诏可以看作是内阁大臣努力的结果。于是张居正寄书王崇古,告诉他:“顷有妄言者,已奉宸断黜之,此中更无异议。”〔30〕要他大胆行事,不要有顾虑。
          俺答得知把汉那吉降明以后,在赵全的谋划下,临边索孙,并派其子辛爱也带兵二万威胁明朝。这些情况张居正已经估计到了,他“密授方略于方公赵帅。”〔31〕就在方逢时以计退辛爱兵时,巡抚御史姚继可上奏弹劾方逢时,张居正与高拱则居中秉议,高拱对穆宗说:“抚臣临机设策,何可泄也,但当观其后效,不易事先辄易。”穆宗同意了〔32〕。张居正电寄书王崇古:“姚子之言甚妄,恐金湖闻之,意或灰阻,愿公曲加慰勉。”〔33〕这样,在阁臣支持下,王崇古、方逢时将计划一步步付诸实施。
          虽然俺答汗临边索孙,但他对战争并无把握,又由于不知那吉情况,不敢轻动。就在这时,方逢时派遣的使者鲍崇德到了。他告诉俺答汗朝廷待把汉那吉甚厚,劝他不要轻举妄动,只要他将板升汉人头目交出,并保证不再犯边,朝廷将以礼送回那吉。俺答虽不肯相信,但对鲍崇德还是表示了友好,并派使者一同到明朝,王崇古就按照张居正的安排,让把汉那吉绯袍金带,盛装会见俺答的使者,“以安老酋之心”,显示朝廷的恩义。
          俺答汗听说孙子受到厚待,非常高兴。但是明朝的条件他不得不再三考虑。赵全等人跟随俺答多年,俺答“甚爱之”〔34〕,况且,板升存亡是对俺答汗毕生事业成败的考验。这些张居正也考虑到了,为了防备有诈,他告诫王崇古“赵全诸人,背华即夷,为日久矣,彼岂不预结于俺答之左右,边郭之人亦岂无为之耳目者?……今必责令将有名逆犯尽数先送入境,返其巢穴,掣回游骑,然后我差官以礼遣归其孙”〔35〕。他不愿出半点差错而前功尽弃。
          因此,在俺答犹豫不决之时,方逢时又派鲍崇德到敌营,陈其利害,并将赵全等人的投降揭帖交给俺答汗,来离间赵全等人与俺答汗的关系。赵全等人的投降阴谋,似乎是俺答始料不及的。“俺答大惊,有执全意”〔36〕。俺答屏人对鲍崇德说:“我不为乱,乱由全等,若天子幸封我为王,长北方诸部,孰敢为患。即死,吾孙当袭封,彼衣食中国,忍倍德乎?”〔37〕遂派使者同鲍崇德同到明朝,“乞封,且请输马,与中国铁锅、布帛互市。”〔38〕随后,将赵全、李自馨等十几个汉人头目缚送大同,转送北京。穆宗在午门楼受俘,行祭天,告太庙大礼,然后处死。这件事干得很漂亮,王崇古、方逢时二人都加官秩,兵部尚书、侍郎及内阁全体阁臣一概受赏,把汉那吉也威风凛凛地回到帐幕,俺答感激朝廷的不杀之恩,上表称谢,立誓永不犯大同。
          从此,明朝与蒙古终于停息了长达三十年的战火,使蒙古各族人民免遭生灵涂炭,长城内外的居民安居乐业,开始了友好往来,“自宣大至甘肃,不用兵者二十年”〔39〕,使我国的民族关系史又增添了新的一页。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4-11-30 20:17
        回复

            张居正想通过把汉降明一事要达到的目的,一是易赵全诸人,二是许其贡市,使明得以休息,恢复国力。现在第一个实现了,余下的就是促成封贡互市了。王崇古在张居正的授意下,派人和俺答联系,要他请求入贡,重开互市。
            俺答汗多年的战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明廷,拒绝其通贡互市的要求而引起的。如今王崇古已经提出“通贡互市”的主张,俺答汗又何乐而不为呢?俺答汗和也先汗、达延汗不同,他没有夺回汉地的野心,只希望“永长北方”,而封贡互市,有明朝作后盾,他才能成为草原上的霸主。于是,俺答汗同意了。“通贡互市”能否实现,关键就在于明朝政府了。
            王崇古提出“封贡互市”的主张,朝廷内大臣们又是一场争论,“朝议复哗”〔40〕。兵部尚书郭乾首先起来反对,认为“马市先常明禁,不宜许”〔41〕;给事中章端甫等人说王崇古“邀近功,勿远虑”〔42〕。张居正看到这种局面感慨万分,他对王崇古说:“封贡事乃制虏安边大机大略,时人以娼嫉之心,持庸众之议,计目前之害,忘久远之利,逐欲摇乱而阻坏之。国家以高爵厚禄,畜养此辈,真犬马之不如也。仆受国厚恩死无以报,况处降纳叛,即以身任之。今日之事,敢复他诿!待大疏至,仍当极力赞成,但许贡之后,当更有一番措画。”〔43〕
            张居正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作为内阁大臣,要违背世宗“明禁马市”的“圣训”,其阻力是可想而知的。然而张居正乃是封建社会不可多得的政治家,他“通识时变,勇于任事”〔44〕。他明白,只有“封贡互市”,使俺答从贡市中得到好处,从而稳住俺答汗,使俺答臣事明朝,才能改变明朝北方边事多少年来的被动局面。他在给王崇古的信中说:“昔年奏开马市,官给马价,市易胡马,彼拥兵压境,恃强求市,以款段驽罢,索我数倍之利,市易未终,遂行抢掠,故先帝禁不复行。今则因其入贡之便,官为开集市场,使与边民贸易有无,稍为之约束,毋得阑出中国财物及应禁者,其期或三日或二日而止,如辽开原事例耳,又岂马市可同语乎?”〔45〕
            持反对意见的人在不能以先帝“圣训”压倒封贡者时,最后又提出要坚持封贡的人保证百年之内,边境不至生事。张居正对此又进行了批驳:“至于桑土之防,戒备之虞,此自吾之常事,不容一日少懈者,岂以虏之贡不贡,而有加损乎?今吾中国亲父子兄弟相约也,而犹不能保其不背,况夷狄乎?但在我制御之策,自合如是耳,岂能必虏之不吾背乎?数十年无岁不掠,无地不入,岂皆以背盟之故乎?即将来背盟之祸,又岂有加于此者乎?利害之归较若黑白,而议者又呶呶以此为言,故仆又以为不智甚矣。”〔46〕
            在张居正、高拱等人支持下,王崇古又上疏朝廷,阐明自己的观点。他说:世宗皇帝虽禁马市,但并未禁北狄纳款,况今明强蒙弱,形势发生变化,考之前代封贡的事例,应重开互市,允其纳款,同时就封贡事提出了八点具体意见〔47〕。对于王崇古的奏疏,皇帝下诏“廷议”。“廷议”的结果:定国公徐文壁、侍郎张四维等二十四人认为可许;另一派是英国公张溶、尚书张守直等十七人认为不可许;而尚书朱衡等五人认为:“通贡使,互市不便”,只有:“佥都御史李棠极言当许状。”〔48〕兵部尚书郭乾将这些意见上奏穆宗皇帝,等候皇帝最后的裁决。
            为了能使“通贡互市”的主张得到穆宗的同意,阁臣们开始了活动。张居正在文华殿面请皇帝,征引成祖封和宁、太平、贤义三王的故事作为依据,陈述“封贡互市”带来的利益。他说:“虏即通贡,逻骑自稀,边鄙不耸,穑人成功,一利也;防守有暇,可以修复屯田,蓄吾士马之力,岁无调援,可省行粮数十百万,二利也;上蛮、吉能每借俺酋以为声势。俺酋即服,则二虏不敢轻动。东可以制土蛮,西可以服吉能,三利也;赵全等即戳,板升众心已离吾因与虏约有愿还者必勿阴止。彼即无勾引力之利,而又知虏之不足恃,则数万之众皆可渐次招来,曹州之地可虚矣,四利也;彼父子祖孙情乖意阻,胡运将衰其招己见。老酋死,家族必分;不死,必有冒顿、呼韩之变。我得因其机而行吾计,五利也。”〔49〕由于“拱与居正力主之”〔50〕的结果,穆宗终于降旨,批准了“封贡互市”的主张。这样,明朝与蒙古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隆庆和议”终于实现了。
            为了保证“通贡互市”的顺利进行,张居正又谆谆告诫王崇古,要他在进行互市时,要注意办好以下四件具体的事情:(一)互市之初,民间不敢和鞑靼进行贸易,“今岁且宜官为处置,使边氓睹利,则人极乐从。”(二)铁锅是鞑靼急需之物,但它是日后武器的来源,所以要“禁不与市”,而广锅不能制兵器,可以出卖,但需要用破旧的铁锅来交换。(三)鞑靼使者不许全部入朝,也不许入城,只许在边堡停留。(四)马芳“久为边帅”,又“素与虏通”,“今即不能去,亦宜以计用之”,不要使他积怨生变,破坏互市〔51〕。这四项措施,既要保证“通贡互市”的顺利进行,又防止有害于此的事件。种种方面,张居正都考虑到了。
            俺答汗的愿望实现了。由于和明朝互市,可以互通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4-11-30 20:18
          回复
            俺答汗的愿望实现了。由于和明朝互市,可以互通有无,获得了生活必需品,无需再用战争的手段来掠夺。在漠南西部,蒙古贵族从互市中得到了极大的好处,而贫苦牧民也可以换得布帛、茶盐等物。通贡互市使蒙古族内部矛盾得到极大缓解,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而蒙汉之间和平友好关系的建立,使明朝的财政危机也得到了缓和。隆庆初年明朝用于北方的军费开支达二百五十一万两,而封贡互市以后,“不用兵革,岁省费什七”〔52〕,在客观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也使明朝的阶级矛盾得到缓和。饱经战乱之苦的明朝北部边境出现了和平安宁的局面。“九边生齿日繁,守备日固,田野日辟,商贾日通,民始知有生之乐。”〔53〕
              张居正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努力改善民族关系,目的是为了维护当时正在走下坡路的封建明王朝。他所努力的结果也只是明王朝与蒙古贵族进行联合的一种形式。但这一切所起的客观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封贡互市”得以实现,不仅改善了蒙汉关系,促进了经济繁荣,而且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巩固和发展。因而,张居正在“俺答封贡”一事中作出的贡献也是不可抹杀的。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4-11-30 20:21
            回复
              参考文献注释:
                〔1〕〔5〕〔6〕〔34〕〔37〕〔38〕〔39〕〔47〕《明史·鞑靼传》。
                〔4〕《北狄顺义王谢表》,载玄览堂丛书。
                〔2〕〔3〕《万历武功录·俺答列传》。
                〔7〕王崇古:《确议封贡事宜疏》,《明经世文编》卷317。
                〔8〕〔21〕〔22〕〔32〕〔36〕〔53〕《明史·方逢时传》。
                〔9〕〔10〕《明史·孙应奎传》。
                〔11〕《张太岳集》奏疏,《陈六事疏》。
                〔12〕高拱《边防纪事》。
                〔13〕〔50〕《明史·高拱传》。
                〔14〕〔44〕《明史·张居正传》。
                〔15〕《明史·戚继光传》。
                〔16〕《张太岳集》卷二十一,《与蓟镇总督》。
                〔17〕〔18〕《张太岳集》卷二十二,《与蓟镇总督谋俺答板升之始》。
                〔19〕《张太岳集》卷二十二,《与蓟辽总督》。
                〔20〕〔23〕〔29〕〔40〕〔41〕〔42〕〔48〕〔52〕《明史·王崇古传》。
                〔24〕《张太岳集》卷二十二,《与抚院王鉴川访俺答为后来人贡之始》。
                〔25〕〔26〕〔28〕〔30〕〔31〕《张太岳集》卷二十二,《与王鉴川言制俺酋款贡市》。
                〔27〕〔35〕《张太岳集》卷二十二,《与王鉴川谋取板升制虏》。
                〔33〕《张太岳集》卷二十二,《与王鉴川计送那吉事》。
                〔43〕《张太岳集》卷二十二,《与王鉴川议坚封贡之事》。
                〔45〕〔46〕〔49〕《张太岳集》卷二十二,《与王鉴川计贡市利害》。
                〔51〕《张太岳集》卷二十二,《与王鉴川计四事四要》。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4-11-30 20: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