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狂吧 关注:462,782贴子:5,389,075
  • 15回复贴,共1

【狂吧吧刊81期】各省各地区的气象特点及灾害概况。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是气象科普的第三期,还是第四期了,忘了。
气象知识,在生存方面应用很广泛,生存狂的三大主题:应急、户外、末世。
气象在前两个领域做用很大,至于末世,凡是气象因素造成的末世,那都是灭世级的了,气象知识没什么用了。
气象知识在生存、求生方面的应用:
1、应急、救援、防灾、救灾:预警和应对极端气象灾害,估算灾情和后果。
比如2019年台风利奇马的收尾阶段,灾情达到动态平衡,进出基本一样,但是来了个强对流,防汛抗旱指挥部出来预警,一个强对流为什么会惊动防汛抗旱指挥部?因为灾情正在动态平衡中,而不是彻底没了,一点点降水就可能打破动态平衡,之前的努力可能前功尽弃。
2、户外:包括跑路、荒野求生、穿越、上山、露营:
先不说有多大作用,至少能能深刻认识和预见气象、天气因素的风险性,预防、应对、躲避突发的极端情况,根据风力、湿度估算体感温度,这两点都是很重要的,极端情况下能保命。
(1)比如在户外,不要只看纸面上的数字温度,那个可能连参考价值都没有,你得根据当时的湿度和风力来估算体感温度,以制定相应的应对低温的策略,户外最常见的死亡因素还是失温。
(2)一些户外突发的气象事件:如强对流、小溪变山洪、短时间四季转换。
就拿2021年2021年5月22日的“白银马拉松事件”来说,那个地区,那个海拔(赛道基本在2000米左右),那个季节,强对流活跃时期,从主办方到运动员,如果有人能预见风险的话,说不定就没那么惨了。
再比如去年4月的“广东肇庆越野事件”,天气预报都报了有强对流了,还一个个不当回事。这纯粹是不重视,没有深刻认识山区气象事件的危险性。
当然,有些人说没用,你怎么不说是你没用。
户外的各种具体风险,以及具体案例,可以看我之前发的【狂吧吧刊31期】。

而且里面有个喷子‘电脑linux’,问我是不是当过消防员,就在25楼问的,我明确说“没有”,到头来又咬我“冒充消防员”也是他,真是莫名其妙。


IP属地:山东1楼2025-02-12 10:02回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研究气象学的资料和工具,立体地图和专业教材,想学习气象,先学习地理。
    教材是某大学农学院的《气象学》,想给我挑刺的,麻烦你也买本一样或者更高级的资料,要不就发扬你们“一窍不通质疑专业”的优良作风。上面放的是我在救援队的臂章和编号,意思是业余兼职第90几号队员。
    说明(叠甲):
    1、我是纯理论派,没在外省长期生活过,我对山东以外地区的认识,肯定不如你们当地的,还需要你们指导,发现错误请轻拍。
    2、以省级行政单位为单位,并不客观,因为省界是人为划分的,有些省份之间区别并不大,反而是有些省份存在多种情况,有可能几个省一起写。还有就是直辖市就没必要单列了,京津和河北一起写了,上海就归入浙江了。
    3、觉得气象没用的,请直接无视并左转就行了,请高抬贵手,不用您回复“没用”,你省事,我也省事。




    IP属地:山东2楼2025-02-12 10:22
    回复
      楼主,能详细描述一下你个人理解的初步失温和“二级失温”,以及对贴身衣物一层和二层的穿衣建议,这不是调侃,是认真寻求解答,上次去哈尔滨冻惨了呀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02-12 11:04
      收起回复
        失温(低体温症)是人体核心温度低于正常水平(通常<35℃)的紧急状况,常见于寒冷、潮湿或大风环境。根据严重程度,失温可分为不同等级,对应的症状和应对方案如下:
        一、失温等级及症状1. 轻度失温(核心温度35℃~32℃)
        症状:
        剧烈颤抖(身体自主产热机制启动);
        手脚麻木、动作笨拙;
        呼吸和心率加快;
        皮肤苍白、发冷;
        意识清醒,但可能表现出迷糊或情绪低落。
        2. 中度失温(核心温度32℃~28℃)
        症状:
        颤抖停止(能量耗尽,无法自主产热);
        意识模糊、言语不清、反应迟钝;
        肌肉僵硬,无法自主行动;
        呼吸和心率减缓;
        可能出现反常脱衣行为(大脑错误判断温度)。
        3. 重度失温(核心温度<28℃)
        症状:
        昏迷或无意识;
        脉搏微弱或难以检测;
        瞳孔放大,呼吸极慢甚至停止;
        生命体征接近衰竭,濒临死亡。
        二、应对方案轻度失温
        脱离寒冷环境:
        立即转移至避风、干燥的温暖环境,避免继续暴露。
        隔绝寒冷:
        脱去湿衣物,换上干燥衣物或裹上保温毯(铝箔急救毯)。
        被动复温:
        用热水袋、暖宝宝(包裹毛巾防烫伤)温暖颈部、腋下、腹股沟等核心区域。
        给予温热糖水或无酒精热饮(如姜茶),补充热量。
        监测状态:
        观察是否发展为中度失温,避免患者入睡。
        中度失温
        减少移动:
        避免剧烈动作(可能引发“复温休克”)。
        主动复温:
        用外部热源(如他人体温、电热毯)缓慢复温,优先加热躯干。
        补充能量:
        若患者清醒,给予高热量流质食物(如蜂蜜水)。
        紧急送医:
        尽快联系专业救援,转运时保持身体水平,避免颠簸。
        重度失温
        轻柔处理:
        避免任何剧烈移动,防止心脏骤停。
        保持平躺:
        用保温毯包裹全身,减少热量流失。
        专业复温:
        需医疗设备(如加温输液、体外循环复温),立即送医院抢救。
        心肺支持:
        若呼吸停止,进行轻柔CPR(避免过度按压)。
        三、关键禁忌
        禁止:
        直接浸泡热水或火烤(导致外周血管扩张,引发核心温度进一步下降)。
        按摩四肢(可能使冷血回流心脏,诱发室颤)。
        给予酒精或咖啡因(加速热量流失或脱水)。
        四、预防措施
        着装原则:
        遵循“三层穿衣法”(排汗层+保暖层+防风防水层)。
        保持干燥:
        及时更换湿衣物,避免长时间接触水或雪。
        能量补充:
        携带高热量食物(巧克力、坚果),定时进食饮水。
        风险评估:
        提前查看天气,避免单独行动,携带应急装备(急救毯、火种)。
        总结
        失温是渐进性危险过程,早期识别和正确处理至关重要。重度失温患者即使看似无生命体征,也可能因低温保护作用存活,需持续抢救至专业医疗介入。


        IP属地:江西4楼2025-02-12 11:41
        回复
          第一章 总论:
          研究气象之前,一些必须知道的常识和理论。
          一、气象对我们的影响,无非天气、气候,具体到个人感受,就是温度、湿度、降水、风力、结冰。
          二、影响气象、气候、天气的因素很多,如: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地形(包括海拔)、纬度、洋流、阳光、气压、副热带高压,而这些因素也是有些互有交叉,互为因果。
          三、影响个人温度感受的因素:气温、风力、湿度。
          1、风力造成的体感温度骤降叫做:风寒效应。
          如威海在今年1月某天,预报纸面温度为-5度,当时风速18,风力为8级,结果体感温度居然为-20度,低温超过沈阳的温度。

          2、湿度造成的体感温度降低,叫做:湿寒效应,又叫水寒效应。
          中国天气做的湿度指数表:

          四、强对流:划重点,记住这一个,是户外及城市常见快速型自然灾害的罪魁祸首,甚至其他自然灾害里也有他的身影,如台风一般也会伴随无数强对流,尤其是台风墙里面,时时刻刻在发生强对流。
          这是一种天气系统,为中尺度天气系统,常见现象有:风、雨、电、雹(这4个都是小尺度天气系统)。
          由于尺度小,速度快,变化灵活,很难精确预报。
          如:
          1、“白银马拉松事件”,就是高海拔地区发生了强对流。
          2、“郑州720”这个世纪水灾,除了台风的水气,强对流也是幕后黑手之一,无数个强对流单体被激活、联通。
          3、去年把人从家里吹下楼的南昌大风,又是强对流的原因,现象单一,只有风,没有雨电。


          IP属地:山东5楼2025-02-12 14:48
          回复
            挂个神论:
            原帖里,这位“@柳下漱石 ”大神,追着楼主不放,每个楼层都质疑一下,最后忍无可忍,@我了。
            这家伙质疑:雨和冰雹能同时下?质疑点是重量和温度不一样。
            乖乖,哪怕是小孩子,也知道冰雹是夏天常见吧,而且冰雹是强对流的一种表现,强对流主要有“雨、风、电、雹”四种表现,雨和冰雹一起下,再常见不过了。没文化就不要那么多好奇。
            还有,重量不一样,不能同时下吗?没听过自由落体?物体下降速度和重量有关吗?不会又是重量大,降落速度快的那种文盲逻辑吧?要常识没常识,要文化没文化。


            IP属地:山东6楼2025-02-13 08:1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