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色吧 关注:6,993,751贴子:97,840,995
  • 4回复贴,共1

戒戒戒戒戒戒戒戒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实淫毕竟有始有终,念头有处着落。而意淫一起,则如野火燎原,牵连万千,无有穷尽。心神一直处于亢奋激荡之中,耗损元气。"惠能解释道,"更可怕的是,意淫的念头越是压抑,反弹就越强烈,如同堵水之流,迟早会决堤泛滥。"
一直默不作声的一位老僧忽然问道:"大师,那我们究竟该如何是好?总不能任由妄念肆虐,又不能强行压制,难道没有法门可解此困境?"
惠能环视众人:"有,自然是有的。我有一法门,可助你们断除意淫之根,但此法非同小可。"
慧明立即双手合十,恳切道:"请师父慈悲,为我等指点迷津!"
六祖目光如电,扫过众人面庞,声音低沉而有力:"此法非达摩血脉不传。当年五祖深夜私授我时曾言:'意淫之所以比实淫更伤元神,其中藏有一个至深密旨,旁人难解,一悟即超三界,不悟则轮回百世。'"
慧明额头触地,泪如雨下:"弟子五年来日日被意念折磨,觉得心神耗损过半,求师父慈悲点破此关!"
就在此时,旁听的慧净突然冷笑一声:"大师,世人都说意淫伤元神,但我看这不过是无稽之谈。若意淫真比实淫更伤人,释迦牟尼当年何必舍弃王宫美妾而出家?倒不如享尽世间欲乐!"
六祖非但不怒,反而深深颔首:"慧净所言极是!《楞严经》有云:'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此中玄机,非寻常修行者所能参透。后人千年来为断淫念竟行自残之事,却不知真正的敌人,根本不是你们想象中的那个!"


IP属地:新疆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3-25 20:23回复
    心神散乱是现代人得病的主因,如何避免?
    道家对精气神的研究非常深入,结论对我们的养生保健和治病有重要指导意义。现在很多人得病的主要原因在于心神散乱,不聚焦。
    吃饭时边吃边刷手机,肠胃蠕动得不到丰富的供血或气的支持,最终会导致消化不良。工作时一边忙着手头的事,一边脑子里还在想着另一件事,心神散落在各种纷繁复杂的事情上,结果哪件事都做不好,随之带来沮丧和失败感,进而更加分散精力,导致身心疲惫。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回神”,锻炼专注力,让自己专注于一件事,体验专注的力量。这种力量是巨大的。只要省省心,做做减法,把那些让你关注且兴奋的东西减一部分,专注到一件事情上,你就会焕发出巨大的能量。
    比如最简单的放大镜实验,如果用一个小镜片把阳光聚到一个点,就能把东西点着。现在很多人陷入一种集体无意识,忘记自己做这件事的初衷,不停地被裹挟着走,当他突然冷静下来时,就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们都可以想一想自己在做事情时,是否违背了初衷。
    守住初心,是避免心神散乱的关键


    IP属地:新疆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3-30 11:12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神话故事大全
      4690人聊过
      元神与识神的关系
      元神与识神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它们代表着人体内部两种不同的精神层面。
      元神
      定义:元神一般指的是人的各种本能和第六感(直觉),是生命最原始的灵性本体,超越时空与个体意识,与宇宙本源(道)同频共振。它无为而运,主直觉、灵感、先天智慧,无善恶分别,如明镜映照万物而不染。
      特点:元神类似深层潜意识中的“超我”,求静,趋向“天人合一”的无为状态。
      识神
      定义:识神是由后天经验、教育、社会规则塑造的“自我意识”,依赖大脑思维与感官输入。它主逻辑、记忆、情绪、欲望,具有二元分别(对错/得失),易被外境牵动。
      特点:识神是表意识中的“自我”,求动,执着于外境反馈,需通过不断思考证明存在价值。
      二者关系
      元神为先天之性,识神为气质之性。人在少、长、壮、老的过程中,质性日彰,元性日微,结果欲神将掩盖元神。若杂念纷纭则元神即退,除杂念则元神即现。
      识神的运用都是在元神的基础上进行的,识神如舟,元神如水,识神需借助元神的能量运作,但过度用识神(如执着算计)会遮蔽元神清明。如果识神长期压制元神,可能导致灵性麻木、创造力枯竭或身心疾病。
      可以通过修行涵养本源,比如打坐、养气、守静等,以找回被识神过度控制的元神,达到身心和谐的状态。
      综上所述,元神与识神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人体内部复杂的精神世界。在理解它们的关系时,应把握其对立统一的本质,从而更好地认识自我、修养身心。
      元神和识神如何平衡发展?


      IP属地:新疆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5-04-19 10:57
      回复
        佛教中的心指的是什么
        一、两种心:1. 肉团心:指的是梵语中的汗栗驮(Hrdaya),又称为纥哩陀耶,简称肉心。这是指凡夫肉体内的五脏之心,是意根所依的部位,由八瓣肉叶构成。根据《瑜伽师地论记》卷一上记载,阿赖耶识在初受生时,其依托之处即为肉心。如果识离开肉心,人的身体就会死亡。在密教中,依据《大日经疏》的说明,通过观察肉团心中的八叶莲花,可以成就毗卢遮那佛身,因此肉心被理解为众生的自性真实心。2. 缘虑心:梵语为质多(Citta),是指八识心王及心所的总称,相当于五蕴中的受、想、行、识四蕴。一般佛经中所说的心,多数是指缘虑心。二、四种心(依据《翻译名义集》及《三藏法数》):1. 肉团心:即汗栗驮心,意义如前所述。2. 缘虑心:指持思虑之心,即质多心。此心通于第八识而言,即眼识缘色,乃至第八识缘根身种子器世间。3. 积聚精要心:指诸经中积集的一切要义,称为“文心”,也即心要之义。例如,《般若心经》即为《大般若经》六百卷的心要。4. 坚实心:指坚固真实之心,是众生本有的性,也是诸佛所证的理,即第一义心。三、六种心(依据窥基大师《百法明门论》解):1. 集起心:单指第八识,因为第八识能集合诸种子,而起现行,故称为集起心。2. 积集心:指前七转识,因为前七识能熏习并积集诸法种子,故称为积集心。此外,第八识也可称为春猜滚积集心,因为它能含藏积集诸法种子。3. 缘虑心:指能缘自分境的心。4. 识:或称识心,即了别心,因为识即了别的意义。此指前六识,因前六识以能了别为主要功能。5. 意:指第七末那识,因第七识恒常审思量,故名为“意”。6. 心:指第八识。在佛经中,也常以“心”指代第八识,或称第八识心,并使用“心、意、识”来表示(或代表)第八、第七及前六识。附注:善知识,若求佛法真谛,切勿争论。六祖大师云:“诤于道相违,若真修行人,不见他人过,若见他人过,自非却是左


        IP属地:新疆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5-05-02 09:27
        回复
          少思虑是道教养生的重要一环。古道书中说:“夫人之受天地之气生,气之来谓之精精之媾也谓之灵,灵之变也谓之神神之化也谓之魂,随魂往来谓之识出人谓之魄,管生精魄谓之心,心有所从调之情,情青有所属谓之意,意有所指谓之志志有所虑训之思,思而运喜谓之患,忠而用事谓之智”。能虑而用事是一种特的现,但若能调动一切的精力而服务于思虑,那样就有所损耗而不利于长生。黄帝曰“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惠,以恬偷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做,精神不敢,可百数也。”这里所说的不劳形于事或内无思想之患应是相对而言的。一个人如果不去劳形或内无思想是不现实的。但一定要思虑适中,而不是过于思虑或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彭祖日:“凡人不可无思,当渐渐除之。人身虚无,但有游气。气息得理,百病不生。又日:道不在烦,但能不思衣,不思食,不思声色,不思胜负,不思荣解。不劳,神不极,但尔可得千岁。”不可无思是不可能,但渐渐除之却是有可能的。也就是说要善于把一些不必要的思虑渐渐拔除。
          对于养生者应减少思虑,古人对此的认识基本上是相通而一致的。如在《庄子》中,庚桑楚说:“全妆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否则,若“思忧过度,恐虑无时,郁而生涎,诞与气搏,升而不降,为忧、气、劳、思、食王噎之病。”书云:“思虑则心虚,外邪从之,嘴而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又云:思虑伤心,为吐衄,为发焦。”少思虑也可看成是少动一些心机或谋略。若谋为过当,食饮不敌,养生之大患。如在《庄子》说:“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机心过多,内在的道气必会耗散。如此以来,邪气就会诞生,从而危害到身体的健康。不仅如此,如若思虑不止就会使心神不宁,如西王母云:“声色不止神不清,思虑不止心不宁。心不宁兮神不灵,神不灵兮道不成。”在生活中,有不少人之所以常常失眠,与思虑过多有必然的联系。
          但是有些事情不思虑还是不行的,可是有些事情思虑了也无济于事,那样尚不如不去思虑的好,让一切顺其自然。为什么要顺其自然? 就是因为有些事情是你的,别人不论如何都得不到;若不是你的,你思虑的再多也无用。我们看有些人为了得到某一个职位,可谓绞尽脑汁,然而却不能如愿;而有些人却恰恰相反,平时努力工作,根本就不去多想,谁知机会却在无意间光顾了他。这真是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也说明,如其多思虑,尚不如脚踏实地的好。
          所以,道教倡导“无为名户,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也就是说无为于名声的傀儡者,无为于心机的思虑者,无为于大任的担当者,无为于知巧的主载者。从而与大道浑然一体,而游心于虚无。为什么要游心于虚无?“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具有了这样的一层逻辑关系,虚无自然也就有了一定的实际意义。
          对于减少思虑,我们应通过三二一这样一种结构回还到先天的本根中去。这样的一种结构就是由多思虑而变得寡思虑,从而回归到混然如一之中。一是什么? 在《太平经》中说:“夫一者,乃道之根也,气之始也,命之所系属,众心之主也。当欲知其实,在中央为根,命之府也。故当深知之,归仁归贤使之行。人之根处内,枝叶在外,令守一皆使还其外,急使治其内,追其远,治其近。”同时,其认为“一者,数之始也;一者,生之道也;一者,元气所起也;一者,天之纲纪也。”河上公则认为“一者,道始所生太和之精气也,故日一。一布名于天下,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为正平。人为心,出为行,布施为德,总名为一。一之为言志一无二也”。“一”在人身,当为心,为一身之主;而“一”在行为上就是使精神专一,志一无二,也就是不乱思胡想而持守一道,若“人能抱一,使不离于身,则长存”。从道教的思想中能够看出,人能抱道始所生太和精微之气,使它不离开身体,就能够长存;人若不能抱一,它便会离开人体而早亡。抱太和之精气当使身体虚空,除情却欲,若能如婴儿内无思虑,外无政事,则精神不去也。而在减少思虑的方法中,心斋也是一种除却思虑的最佳方法之一。这是因为心斋“谓疏瀹其心,除嗜欲也;澡雪精神,去秽累也;掊击其智,绝思虑也”。


          IP属地:新疆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5-05-02 09: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