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erostr吧 关注:14贴子:1,602
  • 7回复贴,共1

我在我的专业里,做着什么呢?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很享受一种感觉。感觉到时间在流逝。
不知道是否急性子使然,以至于我会关注时间,关注它一刻一刻地逝去。就好像听着水滴声,或是钟摆声,以动作的快,感受时间流逝的慢。
也许,对我的生活做一些描述,能够让我感觉到我的时间是立体,是有形的。让我觉得我的一天24小时并不是那么的短,给我一种幻象,在有限的时间里,我确实做了,也许说不上很多,但有我所想做的事情。
那么,从试着简单说说我的专业在做什么开始吧。我不想正儿八经地介绍一门学科。而是想把我在接受它的过程中写下来。
也许哪天有人看到了,他觉得能接受这样的生活,就去了,或许是件很欣慰的事情呢。
毕竟,一个人的伟大不是因为它承受的苦难有多少,而是因为他在意识到自己承受的同时,依然坚持。
一个人的鲁莽和勇敢,我想也是这么区分出来的吧。所谓的,知难而上。
我坦诚学得不好,会告诉自己,没什么天赋,去设限自己。
那么,我会问自己,天赋是什么?似乎天赋应该是一见钟情。见到一样东西会有一种莫名的归属感和充实感在其中。
好像我还没遇到过呢。
我一直被告知要有自己的喜欢的东西,可是,喜欢是什么,却没有人给我一个定义。也没有人会给你一个解,告诉你,这样做,你就会有喜欢的东西了。
所以我只好自己找答案。我告诉自己,这是个要自己解决的问题。理由看起来足够的充分,因为没有人,除了你自己,能回答,到底喜欢,还是不喜欢。
我意识到自己掉进了循环论证的圈子里。这不太好。
那么,我能够做的,还剩什么呢?我迎合着最基本的要求,站稳了脚跟,再一步一步往上走。看着别人多么风光不能帮我走得更快更远。就好像无尽的欲望无法转化为行动,那都是浮躁一般。
以上一段反思我不知道能不能和这个专业挂上钩,但有人说过,专业素养是你忘光了专业知识以后,还留在你脑袋里的东西。也许就是这些吧。
也许这个专业告诉我的,是唤醒埋在深层意识里的抽象。是提醒我留意埋在生活纷杂中的辩证。是告诉我0和1之间还有0.5,有太多太多的未知。
等等?凭什么给出这样的关联?事物的因果确实不为我们所左右,统计学里我所知的,为数不多的悖论里,有那么一个现象。A和B之间的关联并不是由A和B决定的,而可能有一个变量C,它的作用如此之大,以至于加入这个变量后,A和B之间的关联完全被扭曲了。再迭代下去,C也可能是有问题的变量啊。那么,真要确认A和B之间有关联,要怎么办呢?如果你所能列举的理由里面,它能够勾连起足够多的事物,以至于,没它和有它是能够产生显著的差距时,你就不得不承认这个变量的价值了。
我会继续写的……酸甜苦辣,都写出来吧。
还记得以前送给你的一个邮筒么?


1楼2013-12-25 13:31回复
    给一团本来就写得很凌乱的代码加一点点东西都是无比纠结的事情……
    尼玛命名规则没学好点啊有木有!
    尼玛鲁棒性啥的都不考虑出了错到时一堆电话打过来有多可怕你知不知道有木有!


    3楼2013-12-31 22:03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今天有了砍掉大量垃圾代码的勇气和能力
      试着把东西做简洁点,跟名字比较衬


      4楼2014-02-20 22:18
      回复
        老妈要学打字,我要给她找金山打字通帮她提速,写一个简明教程让她上手。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02-26 00:04
        收起回复
          嗯。二吧也许是挺挑剔的。
          专必课中一门统计学引论的老师让我觉得他不会讲课。抱怨归抱怨,我想做一些改变,毕竟,学到东西是目的。我应该尝试各种方式,能想到的,都去试试,只有做了,才知道成功,还是不成功。
          先给他发个Email,将他讲课过程中的不足点出来,我站在听课者的角度,为他提建议。这门课我固然没他熟悉,但正是因为他熟悉,他能站在这个讲台上,他就有责任和义务把他的见闻传授给我们,人的时间是有限的,注意力更有限,我们大学的美好年华不是坐在课室里玩手机刷微博看别的书做作业混过去的。
          老师是大我们几届的师兄,他是很随和,但对不起,站在讲台上,你要有讲课的样子。你要对得起台下愿意给你时间听你讲的大量的,正处大好年华的学生。
          当然,我意识到自己可能有不合理的期望,例如,这门课本身的性质,结合老师自身的习惯,授课风格,难以满足我提出的要求。
          只要我想,我可以退课,但他不能停课。
          先问我自己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听课的意义在哪里?
          我给自己设定了三个目标。
          第一个,知道这门课的重点在哪里,知道这门课在我现有的知识体系中的作用。在我注意力有限的情况下,把事情说明白,让大家都听懂。
          第二个,在不让我更疑惑的前提下,解答我的疑惑。疑惑,既有课本上的我看不懂的地方,包括公认的难点,还有,课本中没有解释,或是解释得不清楚,但又是必须知道的地方,例如,定理中的条件为何要引入,去掉这个条件后,定理是否仍然成立?最后,还有在动手实践,做作业的过程中,需要解答的疑惑。
          第三个,得知这门课在现实中的应用,这些知识,在哪里有用到。还有,感受老师,作为学者的个人魅力和风范,他讲课的特点,治学的态度,无不在为我们作榜样,潜移默化下,我们对这门课,对这个学科,形成了我们的观点和看法,左右着我们人生的抉择。
          反着来说,一门课让我退掉的三个标准有这些:
          第一个,老师讲课没重点,知识脉络不清晰。
          第二个,让我产生更多无法解决的疑惑。例如,讲课过程里,语焉不详,吐字不清造成不必要的歧义,误解。引入新概念时,不给理由,不做说明,或是解释模棱两可,导致逻辑不连贯。推导过程有太多的跳跃。没有及时的停顿,观察学生的反应。
          第三个,这门课和我想学的知识不搭边。老师上课只顾着赶进度,极少,也不与学生做互动。课下也不作交流,交流包括解答学生提出的疑惑,通过多种联络方式与学生进行直接接触,还有批改学生作业等间接接触。
          好,再来看看他的课。这三个目标,用数学的话说,存在某段时刻,他满足了这三个目标。但更多时间他在踩我的红线。
          没有重点。也没有脉络。刚上课时,没有对上节课的内容作回顾,直接打开PPT,开始从这一页讲。并且,也没有提到,今天会涉及哪些关键内容,在PPT,课本或参考书目中分别对应哪一部分。
          请您先给几分钟,把上节课里面案例中提到的定义或你认为重要的内容,做个回顾。如果您觉得不必要回顾,也和大家说一声。你可以抽查,顺便也做点名,一举两得。
          给出PPT和参考书目的范围有两个意义,第一个,课上有听不懂的内容,课后我可以看书。第二个,你可以告知下一节课要上哪个部分,让我们准备充分一些,尽可能在上课期间有效地吸收知识。
          PPT和你的讲课内容,不是相辅相成的,而是相克的。
          先问一个问题,为什么你要用PPT?如果我要用,我觉得有两个作用。对听者而言,一眼就能明白我要讲的是什么,也就是,将最重要的内容简短,有力地展示出来。对演讲者而言,PPT是辅助我将要讲的内容连贯起来的一个工具。
          所以,PPT上不应该只是摘课本的只言片语,即使摘,请给出处,位置。同时,不要拘泥于课本,专注于你理解这些内容得到的知识体系去展开,在PPT上提供适量的视觉辅助即可。不然,就会出现大家只顾着看PPT,不想听你讲,或者听你讲听不懂,看PPT又不明白,对这门课厌倦的情况。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你提到了很多种图,饼图,直方图,条形图,点图。我记得,你的顺序是,一个图一个图地讲下去,和课本的顺序一样。讲饼图的时候,你补充了一个反例。讲完条形图的时候,你回头问,直方图和条形图区别在哪里?我旁边的一个同学没答上。
          我觉得,也许这样讲会好一些:
          你可以先给我一个总纲,少一些文字,减轻大家的视觉负担,大家光看PPT,会难以集中听你讲。这些图使用于哪些地方,有什么特点,再细讲,分别提出来每个图正确运用和不正确利用的例子。可以又提新的例子,抽问几个同学,检验一下。传授的内容虽然没变,但你给我传达的信息是完全不一样的。对于前者,我的反应是,你这么讲跟我看书有什么区别,如果讲得好,我感觉是原来学到后面,走到应用层面上,是这么一回事,书里提到的东西是这么来的,它们不是随随便便给出来的。
          我也知道,这门课的课本不是谁都有,但你可以把要讲的内容的PDF放到公邮,让大家下载打印,中大学子应该都负担得起打印费的。实在不行,留点时间直接在课堂上给多一点时间大家看。
          我认为,课的意义是交流,如果既没有充分的互动,例如,手把手地讲证明,也没有课本以外没提到的内容,让激发听者的好奇心,这门课真不想听了。
          请你花更多的时间备课。凝练,准备好您在课堂上要说的话,说重点。
          也许备课多占用您宝贵的1-2小时,我坚信这里每一分钟都是有巨大的价值的,对于我们在座的一百多个人而言,因为您的努力释疑所省下的时间,远不止1-2小时,以百计绝不过分。少一点因内容不熟悉导致的停顿,少一点碎碎念,少一点不必要的重复,将这些时间挤出来,可以讲更多实质的内容,或是用于回顾,让我们学得更扎实。
          请你吐字清晰,不要碎碎念,不要做无意义的停顿。控制好语速,有点起伏。
          强烈建议您下一次上课时录一次音,然后回去挑一段听听,想象您作为学生的时候,听一阵子,看看自己能不能专心听下去。读英文单词的时候,可以缓一点,不要把音节都挤在一起。仅剩不多的注意力在无意义的停顿和重复下特别容易消失。
          先写到这。去乖乖磨作业了=。=


          7楼2014-03-04 19:12
          收起回复
            下面嘛,就是一点统计学的突发奇想了。这似乎才是更有趣味的地方
            把一个老师的课堂录音下来,声音是一堆波形。
            衡量的几个标准有这些:
            语速 是碎碎念呢 还是一点点来呢
            起伏 是催眠呢 还是慷慨激昂呢
            停顿和重复 是连贯一致,一句话从头说到尾,还是”我觉得“,”我觉得“好几次这样结巴结巴呢
            这些行为,在声音中的是否遵循特定的波形呢?如果能够提取出这些波形,是不是可以给讲课的人,演讲的人作为一个观察和反馈,并且指出改进的方向呢?
            当然,这个软件的意义放在应用层面上可能不大,毕竟,要提升演说能力,实际上靠自己的观察,揣摩,还有他人的提点和练习,似乎是更惯用的方式。
            对声音波形的分析,这也牵扯到了语音识别,说不定我们用的豆瓣FM里,也有他们的身影呢。
            至少我能够记录下这样的奇思妙想,我觉得挺好的,我也有突发奇想的时候~


            8楼2014-03-04 19:20
            收起回复
              今晚专业分流会,不知为何,就是听不进去,师兄师姐在台上面面俱到,但我却觉得几乎没有干货,听起来不舒服,难受。
              后来匆匆地填了表格,第一统计,第二应数,三选二,也是和家人商量好的结果。
              开完会,舍友一半调侃,一半听起来又像是算卦地说啊,你实习搞的是科计的东西,想选的是统计,最后却去了应数。
              不知为何,乍一听,心里很是不舒服。
              但后来我调侃一下说,不错嘛,人家就一条路走,我呢,一脚踏三船,恐怕系里没有几个有这样的机遇吧。
              我知道统计竞争厉害啊,自己绩点很不好看,应数学起来很难啊,科计很苦逼啊,工作又是码农的日子啊,所以怎样?
              没有人能给你设限,除了你自己。
              我能够认真打好现有的牌,这就已经是不简单的了,我有上好的课,我在努力向着应有的方向改进,不也足够了么?
              是,是要选专业了,很快,这个学期末就要搞了,又能怎样呢?与其为专业担心,被它所纠结,为何不看长远一些,去看看我想从事的行业,到底长什么样子?我到底要什么工作?我的工作,在我一生中,可以有多长的路走?职业前途有多广阔?是不是有感兴趣的方向值得我未来去深造以获取更大的空间?
              选了应数又怎样?难又怎样?照样学啊,会比你当年的代数学得差么?课你可以自己选的啊,又没有限制某个专业只能选一些课,知道你的职业需要什么样的技能吗?
              我不会坐以待毙的。眼光长远些,脚踏实地些。


              11楼2014-04-20 21:09
              收起回复
                想到一句话:读数学真的没什么用,就好像,你不会弹吉他,看到别人弹,你以为你可以学会,但你有的可能只是比他弹得好的潜质,但那仅仅是潜质。


                来自WindowsPhone客户端12楼2015-02-13 00: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