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捷吧 关注:535贴子:1,696
  • 3回复贴,共1

【资料】从品评批评看蒋捷《竹山词》(张梦)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从品评批评看蒋捷《竹山词》
作者:张梦
摘 要:品评批评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的一种,是着意于文学内在
风神的整体直观的品评鉴赏式批评,它明显地具有外在的物化形式,更多的
具有审美活动的特点。蒋捷是南宋遗民词人,《竹山词》是他隐逸情怀的真
实写照,展示出他高尚的人格,但是宋以后的文学批评家却对蒋捷《竹山词
》褒贬不一。
关键词:品评批评 蒋捷 竹山词


IP属地:河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4-09-09 11:18回复
      品评批评是着意于文学内在风神的整体直观的品评鉴赏式批评。在中国
    古代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批评方法。文学批评方法的形
    成、发展,首先受制于一定的文学观念和文学批评观念。但批评方法的形成
    发展又不完全取决于批评家所认同的文学观念和批评观念,还取决于批评家
    的工作对象。蒋捷是南宋后期遗民词人,宋亡后,他拒不仕元,《竹山词》
    是他隐逸情怀的真实写照,展示出他的高尚人格。
      一、 品评批评概述
      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批评著作,当自钟嵘《诗品》开始。钟嵘开
    创的以品论诗的方法,再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批评史上一种重要的批评模式。
    这种模式称为品评批评。品,是指对作品的品味和领悟;评,则是对作品艺
    术品味的判断。作为一种寓批评于鉴赏的批评方式,它更多地具有审美活动
    的特点,而缺乏周密分析和逻辑验证的科学属性。它注重直观感受和切身体
    悟,习惯于对批评对象作整体的关照和得意忘言式的品味,由此形成生动活
    泼的直觉思维和一整套取譬托讽、言近旨远的表述方式。
      中国传统美学在言意、形神、虚实、情景的价值取向上,具有重义轻言
    、重神轻形、重虚轻实、重情轻景的特点,强调寄言出意、以实写虚、以形
    传神、以景寓情,这种美学传统对创作的影响表现为主气、主味、主神韵,
    创作要有生气灌注,即在语言、意向等呈现因素对观赏者的感觉产生刺激的
    基础上包孕某种特定的暗示意味;这种美学观念对批评的制约则表现在批评
    须着力捕捉作品通过其呈现因素所暗示出来的内在风神和整体韵味,发现其
    艺术描写所流露出来的诗质――那种无处不在却又不能指实、具有朦胧飘忽
    弹性的一种弥漫于诗境中的多层次情绪氛围和复杂意义。品评批评从钟嵘手
    中一出现,在批评指向上就具有这一鲜明特点。钟嵘《诗品》多用单刀直入
    的方式,直探诗人的整体风神。
      唐代司空图论诗,继承钟嵘品评传统,提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的
    论诗原则,在其二十四《诗品》中,用摇曳多姿的形象,描述了他“游神于
    虚”中所体味到的种种诗歌意境,并为后世品评批评概括作品的特征提供了
    大量术语。宋代以后的诗话词话中,品评批评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批评家不
    仅在批评实践中对作品的风格特征用品评批评的常用术语――诸如本色、飘
    逸、沉郁、雄浑、老健、古雅、高远、奇绝、凄婉、秀拔等进行整体直觉判
    断,而且在理论上注意对这种鉴赏式批评的兴趣焦点进行了总结。
     


    IP属地:河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14-09-09 11:19
    回复
       三、品评《竹山词》思想意蕴
        文学作品的意蕴和内在生气的品味鉴赏,是只能直觉领悟而无法明确分
      析的。胡应麟曾将文学作品分成“兴象风神”和“体格声调”两个层面,并
      指出:“体格声调,有则可循;兴象风神,无方可执。”体格声调,是作品
      表层形式因素,有则可循,则谓其可以进行规范化的分析;兴象风神,作为
      潜在暗示因素,其意蕴不是确定的,依靠批评家的参与方可把捉,这种经由
      主客体双向同构的产物是无法确指、无法坐实的,因此也是不能分析、只能
      体悟的。
        就亡国之痛和漂泊流浪来说,《竹山词》中著名的《虞美人?听雨》充
      分展示了蒋捷一生的颠沛流离。蒋捷出身名门望族,生活优裕,少年蒋捷更
      是年少气盛,才华横溢,一句“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即是他早年
      生活的写照。后来,国破家亡,蒋捷开始了他的流浪生活,“壮年听雨客舟
      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如一叶扁舟,在风雨中飘摇。“而今听雨僧
      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样流浪
      的日子一直到两鬓斑白,在僧庐下默默听雨,回想一生空余恨。这首词展示
      了蒋捷一生的三个阶段,少年、壮年和老年,而“一任”两个字,则完全表
      达了蒋捷的心情,这种心情,是在冷漠和决绝中透出内心的痛苦,我们不得
      不为他感叹。   《南宋词史》说“蒋捷的词,内容与感情均极悲苦,但
      构思布局与遣词造语却带有着看破一切的旷达和嘲讽意味。同样是遗民的血
      泪之作,在蒋捷写来却面带苦笑,这苦笑的泪水,似更令人心酸”,“《竹
      山词》就是流浪者之歌的总集”。看《一剪梅?小巧楼台》:“小巧楼台眼
      界宽。朝卷帘看,暮卷帘看。故乡一望一心酸。云又迷漫,水又迷漫。天不
      教人客梦安。昨夜春寒,今夜春寒。梨花月底两眉攒。敲遍阑干,拍遍栏杆
      。”蒋捷朝朝暮暮卷帘望故乡,一望一心酸,水云迷漫间,故国再也回不去
      了,只有不断地敲打栏杆缓解这种思乡之情,这种亡国之痛。《一剪梅?舟
      过吴江》:“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
      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
      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在蒋捷漂泊流浪的生活中,“归家”成了一种
      奢望,在风飘飘雨潇潇中慨叹自身。韶光易逝的惆怅,衬托出了亡国之人无
      家可归的凄凉。在这里,亡国的悲愤与个人身世的感叹是连在一起的。
        


      IP属地:河南4楼2014-09-09 11:21
      回复
        五、《竹山词》品评中的“批评”
          文学批评之所以称为文学批评,毕竟有其不同于文学创作的特点,在追
        求美文化的同时,总有理性判断的因素在其深层起着制约作用。而品评批评
        与一般大众鉴赏的区别,在于它明显地具有外在的物化形式。批评家要面对
        社会,面向作家和读者说话,就必须将他的艺术欣赏心得通过一定的物化方
        式传达出来。中国古代品评批评对文学作品韵味的领悟,常常运用形象比喻
        的方式,化抽象的精神特征和幽微的心理体验为可触摸的感官形象,使其变
        得可以体会。品评批评是一种审美鉴赏活动,注重于作品风格特征的品鉴体
        悟。它思维方式的特点,是通过对艺术形象的神游其中的审视,获得幽微的
        心理体验,并从这种心理体验中爆发对作家作品整体风貌的鞭辟入里的领会
        ,带有鲜明的艺术思维性质。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说“竹山词多粗”,他的批评大体相近,但是《
        竹山词》中也有不少“洗炼缜密”的词。总体来说,蒋捷《竹山词》既有不
        同于其他词人的独特之处,也有一些不足和缺点。从内容来说,真正深刻而
        全面地反映当时严酷现实和沉痛而愤怒地抒发家国之恨的作品数量不多,非
        但不能与同时代的刘辰翁等人相提并论,甚至还略逊王沂孙、周密、张炎等
        人一筹。从风格来说,蒋捷虽然因转益多师而有多样化的长处,但毕竟未能
        融诸家之胜于一炉以臻于化境,从而形成个人独特的风貌。有些作品,或流
        于粗豪,或迹近率意,或好用俳体,或过于雕琢。这些,都给人一种不够成
        熟的感觉。
          参考文献:
          [1]黄明校点.《竹山词》[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陶尔夫、刘敬圻.《南宋词史》[M] 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
          [3]陈廷焯.《白雨斋词话》[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4]张伯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M] 北京:中华书局,2002.
          [5]赖力行.《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学》[M] 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6]蔡镇楚.《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M] 湖南:岳麓书社,1999.


        IP属地:河南6楼2014-09-09 11: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