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者吧 关注:2,145贴子:14,723

录音带的内容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多生轮回中
探寻造屋者
而未得见之


IP属地:福建1楼2018-04-01 15:20回复

    我站在门槛上正待进入一间屋子
    这正是一件复杂的事情
    首先我必须推开大气
    它正以每平方英寸十四磅的力量
    压迫着我
    我还要吃准是否踏着这块
    以每秒二十四英里围绕太阳运行的木板上
    只要疏忽之差
    他就远在数英里开外了
    我在干这些的时候,其实是悬吊在一个圆形的星球上
    头朝着太空
    星际的大风
    正以每秒不知多少英里的速度
    穿过我身体的缝隙
    我脚下的这块木板没有任何质地上的坚固性
    踏在它上面就如同踏在一群苍蝇上面
    我不会跌下去吗?
    如果我冒险这样干的话,某个苍蝇会碰到我
    让我再次升起来
    我再跌下去,再被另一个苍蝇踢回来
    如此往复
    我或许可以希望最终的结果是我仍在原地一动未动
    但如果我不幸跌到地板下面去
    或是猛地被推升到房顶的话
    这并不违反自然规律
    只是一个不太常见的巧合罢了这些只是些小小的困难
    我真的应该以四次元的方式看问题
    我的世界线
    与那块木板的世界线相交错
    然后,又一次地,我们要确定
    世界的熵在那个方向上增加
    从而确保我越过阈(yu)值
    是在进入,而不是在退出
    不错,骆驼穿过针眼
    要比科学家走过门洞容易得多
    但明智一些的办法
    还是乐于做一个普通人
    不管是谷仓门还是教堂门
    径直往里走
    而不是等待有关真正科学的入口的一切难题
    被人解决
    亚瑟·爱丁顿,1927年


    IP属地:福建2楼2018-04-01 15:21
    回复(1)

      在所有的团体中
      除了真正研究者的社团之外
      没有一个能让我想要为它而献身
      而不论是在哪个时代,真正的研究者都为数不多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924年


      IP属地:福建3楼2018-04-01 15:22
      回复

        物理学家沃尔夫冈·泡利曾经提到过
        两个极限概念
        尽管没有现实对应
        此二者都在人类思想史上
        硕果累累
        其中一个极端是客观世界
        在时间和空间中追寻固定进程
        独立于任意类型的观测对象
        这种极端成为了现代科学的指导
        而另一个极端则是一种思想
        神秘地解释世界的整体
        并且不再被物体
        或客观世界所对立
        这是亚洲神秘主义的理念
        我们的思考在这两者之间移动
        介乎两者极限概念
        我们应当维持由这两个对立面
        所产生的作用力
        沃纳·海森堡,1974年


        IP属地:福建4楼2018-04-01 15:23
        回复

          一切圆通一切性
          一法遍含一切法
          一月普现一切水
          一切水月一月摄
          诸佛法身入我性
          我性同共如来合
          不可毁。不可赞
          体弱虚空无涯岸
          不离当处常湛然
          觅即知君不可见
          取不得
          舍不得
          不可得中只么得
          默时说
          说时默
          大施门开无壅(yong)塞
          永嘉大师(唐朝),约700年


          IP属地:福建5楼2018-04-01 15:23
          回复

            噢,上帝
            因为您是神秘的、无限的上帝
            于是先前您以任何造物不可见之身显现于我
            然而,无限
            是任何方式都无法理解的概念
            之后,您以万物得见之姿出现在我面前
            万物因您所见而存在
            但万物若不能见您,则其自身实际不存在。
            您的目光便是神髓
            您的目光授予存在
            因而,我的上帝,您既可见又不可见。
            您的本身,并非可见;
            而作为造物
            只有在得见您时才得存在的造物
            您又是可见的。
            因此,不可见的上帝,万物皆可见到您
            在万事万物的目光中,您在它们的视界中显现
            不可见,对可见的万物而言
            却又是绝对的存在
            拥有无限的崇高
            在可见的万物之中,在每每视野所到之处
            到处都有您的存在
            因此,我必须越过目光不可见的藩篱(fan li)
            去到您的所在
            但这座高墙,说无实有。
            而您,
            化身万物而又不得而见的存在
            就藏身于这座高墙之内
            而这座高墙,没有任何天生之力可以撼动
            -库萨的尼古拉,1453年


            IP属地:福建6楼2018-04-01 15:24
            回复

              我认为,宇宙宗教感情
              是科学研究的最强有力、最高尚的动机
              只有那些做了巨大努力
              尤其是表现出热忱(chen)献身的人-
              要是没有这种热忱
              就不能在理论科学的开辟新工作中取得成就-
              只有这种人,才会了解这样一种感情的力量
              唯有这种力量
              才能做出那种确实是原理直接现实生活的工作
              为了清理出天体力学的原理
              开普勒和牛顿花费了多年寂寞的劳动
              他们对宇宙合理性的信念
              该是多么深挚
              他们要了解它的愿望又该是多么热切!
              而它只不过是
              显示在这世界上的理性的一点微弱反映
              那些主要从实际结果来认识科学研究的人
              对于下面这样一些人的精神状态
              容易得出完全错误的看法:
              这些人受着一个怀疑的世界包围
              但却为分散在全世界和各个世纪的志同道合者
              指出了道路
              只有献身于同样目的的人
              才能深切地体会到究竟是什么在鼓舞着这些人
              并且给他们以力量
              使他们不顾无尽的挫折而坚定不移地忠诚于他们的志向
              给人以这种力量的就是宇宙宗教感情
              有一位当代人说的不错,他说
              在我们这个唯物论的时代
              只有严肃的科学工作者
              才是深信宗教的人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930年


              IP属地:福建7楼2018-04-01 15:25
              回复

                人类心中的神性,难以捉摸,虚无缥缈
                而他本身又极容易受到诱惑,以具体的形式来将神性表现出来-
                比如教会、比如国家、比如社会体系、比如一个领袖-
                如此,他便能更轻松地认识到神性
                并更为戮(lu)力地为它服务
                然而,尝试将神之国以现世形貌显现
                毕竟引来灾祸
                通过宪章法律和武器
                都无法将它创造出来
                独自寻觅之人将得以共见
                而成群寻觅之人会自取灭亡
                休·金斯米尔


                IP属地:福建8楼2018-04-01 15:25
                回复

                  六十六载秋意深
                  我歌月色音已沉
                  莫问此身何处去
                  且听风静松柏声
                  了然尼姑(日本),1711年


                  IP属地:福建9楼2018-04-01 15:26
                  回复

                    在某种意义上,现在物理学是西方思想的历史
                    禅宗则印证了东方世界观的发展:
                    经历了超过两千年的提纯
                    历经无数深刻讨论研究,无数关键发展
                    而二者之间的差异很难表示出来
                    物理学对万物
                    在理论、概念上作出了解释,产生公式
                    而禅宗则只凝聚和简化
                    禅宗要的是事实----并非西方所言的
                    可以测量和量化的事物(也就是,抽象!)
                    而是和生活一样,直接而切实
                    它偏向理解而非理论化
                    原因在于它认为之前累积的理念和知识-
                    换句话说,也就是各种各样的记忆-
                    会阻碍对现实的直接感悟
                    因此,禅宗采用了一种非同寻常的方法
                    它的发展涉及到语言----不可避免
                    任何方法,即使是不利的方法
                    首先都要传达一些背景才能有所成就
                    但禅宗使用语言的方法却始终超越了语言
                    超越了凝聚的概念
                    大卫·达伶,1906年


                    IP属地:福建10楼2018-04-01 15:27
                    回复


                      IP属地:福建11楼2018-04-01 15:29
                      回复
                        我在人前夸说我认得你
                        在我的作品中,他们看到了你的画像
                        他们走来问:“它是谁?”
                        我不知道怎么回答
                        我说:“真的,我说不出来。”
                        他们斥责我,轻蔑(mie)地走开了
                        你却坐在那里微笑
                        我把你的事迹编成不朽的诗歌
                        秘密从我心中涌出
                        他们走来问我:
                        “把所有的意思都告诉我们吧。”
                        我不知道怎么回答
                        我说:“呵,谁知道那是什么意思!”
                        他们哂(shen)笑了,鄙夷至极地走开
                        你却坐在那里微笑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910年


                        IP属地:福建12楼2018-04-01 15:29
                        回复

                          如果有个人保持着幼时被灌输
                          或在之后被说服
                          将心中产生的怀疑
                          压抑或推开
                          可以地不去读书
                          不与人为伍
                          -同对问题产生怀疑或谈论
                          将打断别人
                          询问问题
                          视为不敬-
                          那么,这个人,对于人类来说
                          便是一个长长的原罪
                          “但是”,有人叫道,“我很忙的”
                          “我没有时间去进行那些
                          取得学位所必须的长期学习
                          没有时间去让我获得对问题作判断的能力
                          也没有时间去理解
                          演绎论证的本质。”
                          那么,他也就应该没有时间去相信。
                          威廉·金顿·克利福德,1874年


                          IP属地:福建13楼2018-04-01 15:30
                          回复

                            倒刺,对我们来说无比真实
                            纵使我们精神上的自我想要强调
                            村庄、国家和星云比我们手上的倒刺
                            更为巨大而持久
                            对我们来说,它们理应比倒刺更加真实
                            然而,对于我们之中的大多数人来说
                            英国的Nether Wallop 村庄
                            和高海拔的喜马拉雅之国不丹
                            都不算现实
                            更不用说仙女座缓缓旋转的螺旋状星系
                            我们可以对自己述说这个事实,直到自己精疲力尽
                            但我们之中很少有人真正地相信
                            在某个遥远国度中,地中海一块石头的轻微滑移
                            令20,000人从此消失
                            亚马逊盆地中对原始雨林的不断开伐
                            大批大批无助的星辰
                            前仆后继地被贪婪的黑洞大口吞噬
                            即使是两个各自都包含了千亿星辰的巨型星系间
                            正在进行的碰撞
                            如此宏伟的事件,深深吸引如我一般的人
                            但却无法激起紧迫感和重要感
                            还不如我左手上的少少几个倒刺
                            更为令人感到真实
                            我们都是自我中心的生物,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
                            最为真切的事物,归根结底,是我们自己
                            我们的最真切事物,无非
                            我的膝盖、我的鼻子、我的愤怒、我的饥饿
                            我的牙疼、我的偏头痛、我的悲伤、我的快乐
                            我对数学的热爱、我的抽象天花板,诸如此类
                            这些事物具有共性,将他们束到一起的这个共性
                            就是“我的”这个概念
                            而它来自于概念“我”
                            因此
                            虽然这个概念比鼻子甚至牙疼较为薄弱
                            “我”这个概念,对我们每个人来说
                            仍在所有无法否认事物中构成了最为坚实的一块巨石
                            它会不会成为幻觉?
                            或者,即使不是完全的幻觉,是否可以不那么真实
                            不像我们所想象那样坚不可破?
                            “我”这个概念是否能更像一道飘忽不定、色彩模糊
                            微微发亮的彩虹
                            而不是如同一桶有形有质、可被盗窃、会被搬走的一桶金子?
                            道格拉斯·霍夫施塔特,2007年


                            IP属地:福建14楼2018-04-01 15:31
                            回复

                              一位船主,打算让一条移民船出海航行
                              他心里清楚,这条船已经老旧
                              并且从一开始就造的不是很好
                              而它已久经风浪
                              常常需要修理
                              船主在怀疑
                              这条船已经无法再经风浪
                              这种怀疑侵袭这他的思想,让他不快
                              他想,或许,即使要花上一大笔钱
                              也要对这条船
                              进行彻底的整修
                              但是,在船出航之前
                              他成功客服了这种悲观反应
                              他对自己说
                              这条船经历了如此多的航行,历经了多少风浪
                              认为它无法从这次航程中平安归来
                              是一件很没有意义的事
                              他信了神
                              神不会背弃那些
                              背井离乡,去外边寻找更好生活的
                              可悲家庭
                              船主从心底打消
                              对造船和承包人诚信的
                              一切小心眼的怀疑
                              这样,他就能获得一种真诚而舒适的信念
                              相信它的船能彻底安全,能经受得住风浪
                              以一种愉快的心情,船主看着船启程了
                              并且亲切地祝愿这些流亡者
                              在它们奇特的新家中一切顺利
                              而他会在船在海中沉掉,杳无音讯时
                              获得他那份保险金
                              我们该怎么评述他呢?
                              当然,对于那些死去的家庭
                              他罪恶滔天
                              需要承认的是,他真切地相信
                              他的船的可靠性
                              但是,他的真切信念
                              绝对无法为他提供帮助
                              因为,他没有权利相信
                              他面前的这等事实
                              他的信念
                              并非从耐心调查中确实地得来
                              而是通过扼杀自己的疑虑而造就
                              尽管到了最后,他认为无比确定
                              再也想不到别的结果
                              既然他知道且乐意
                              将自己放进那种思想条框中
                              那么,他就必须为此负责
                              威廉·金顿·克利福德,1874年


                              IP属地:福建15楼2018-04-01 15: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