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吧 关注:126,543贴子:1,176,089
  • 12回复贴,共1

水一帖:器物的“瑕疵”,究竟是丑,还是美?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很多人接受不了一件器物有瑕疵,其实,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关于瑕疵,我更愿意从器物美学层面来理解。
以个人较喜欢的建盏、紫砂壶为例,建盏的鬃眼、涩口、开片;紫砂的云母、铁熔、矿物点,以及手工作品不可避免的略微失圆、形变;老旧器物褪火、盘玩后的沁色、皮壳、包浆…这些所谓的“瑕疵”,几乎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本体特征,因此,对建盏、紫砂的审美品鉴,和青花等精细瓷并不是一样的。细致、工整、精巧是一种美;粗粝、稚拙、简素、甚至残缺,难道不也是一种美?
残缺可以产生美,当然不是所有残缺都是美。或者说,错的瑕疵就是瑕疵,而对的瑕疵却是美的一部分,而且,很可能是最灵魂的那部分,断臂维纳斯、美人痣、蚂蝗绊碗,锦灰堆、缺月挂疏桐、留得残荷听雨声……例子太多了。颓圮美、遗憾美、缺陷美与富丽堂皇的帝王口味、十全十美的世俗情结、大团圆的心理需求是相左的,也是高雅审美与通俗审美的一个重要分界点。
从东方审美来看,美的最高境界就是不完美,不完美的美才是至美。器物最顶级的气韵,所呈现的一定不是完满之相,完满了也就堕入俗道了。正是因为有了沧桑、苍凉、无常的气息,器物之美才能进入到侘寂层面。
说到侘寂,会有人说这是日本人的审美趣味。个人理解,其实东方美学在道的层面,是基本一致的,日本人“侘寂论”的源头,还是在禅宗,在佛家的“诸法无常”。
禅宗起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唐,兴盛于宋,并在彼时东传日本。宋代虽武力孱弱,但在文化艺术上,却是中国乃至东方美学的颠峰。宋人的理趣和唐人的意气,也成了日本和后世一直仰视的两座审美高峰。
日本发展了禅宗思想,并且使之与茶道、生活息息相关。个人之见,日本人是身体上学了唐,精神上延续了宋,而明治时期,又套上了一层“和魂洋才”的铠甲。由于不甘人后,多元吸纳,日本文化多少有些矛盾处,既有“菊”的优雅,又有“刀”的戾气。美学上有近禅的“侘寂论”,也有充满世俗欲望的“意气论”,以及与道家渊源颇深的“幽玄论”、“物哀论”等等。
东方美学,如果是一株参天巨树,日本美学便是其旁逸斜出、蔚为壮观的一枝,只是它的根,依然连着中国。
所谓“侘寂”,虽有“无常”之味,实无半分悲观虚无。时间上的侵蚀、空间上的销磨,造就的“圆而未满”之境、“残而不缺”之美,正像枯寂的冬日,却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怎么会是悲观虚无呢?它充满了禅的智慧,又贴近了日常温暖。曾经,这是最地道的中国味。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2-01-25 18:54回复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2-01-25 19:57
    收起回复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22-01-26 18:38
      回复
        有盗用大神们美图的地方,在此先谢过了,爱美之心,人皆共有,实在是情不能自已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22-01-26 20:13
        回复
          侘寂之风,古早之味。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32楼2022-01-28 21:56
          收起回复
            东方之韵,残旧之美。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33楼2022-01-29 13:11
            收起回复
              一件器物的气韵,就像一个人的灵魂,重要性远胜其他……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39楼2022-02-25 20:22
              回复
                美器养眼、养心!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41楼2022-03-20 12:47
                收起回复
                  审美虽是多元的,但美学是有层级的。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42楼2022-03-20 13:03
                  回复
                    枯槁、枯寂、侘寂之美不是粗陋美,更不等于病态美。两者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底色是否是正向的,是否能给人带来抚慰和净化感。
                    老盏历经千年烟火,味多侘寂,但个人观点,宋盏或者说建盏的本味,还在幽玄之美。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70楼2022-05-12 16:38
                    回复
                      时间、空间结印于物事之上,多有侘寂之味。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72楼2022-05-17 20:43
                      收起回复
                        求真、求善、求美是为人之道,也是辨器之道。一件器物,除了分辨其真假、好坏,美丑似乎是一个更容易被忽略的问题。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75楼2022-05-26 17:52
                        回复
                          完美是审美的敌人。
                          器物审美,审的不是抽象概念,而是有具体的对象——器物本身。
                          器物审美,是从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螺旋式升华。
                          一只盏的审美和评价,要从型、胎、釉、晶等几个方面去感受和审视,最后,再回归到整体的气韵。
                          建盏审美,不能唯釉面论,更不能唯烧成论。
                          不是不喜欢柴烧建盏,只是当代柴烧盏釉面,烧出宋韵的实在廖廖。
                          不是不重视釉面,只是当代建盏器型、修底过关的都在少数,何论其他?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86楼2023-10-22 20: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