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吧 关注:79,193贴子:1,854,643

回复:侏罗纪的巨型上龙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最大法兰西上龙,肋骨弦长122cm,1840 X 1560mm, 综合对应1.456倍的体重,17.685立方米,估计体重在16.8吨;这个是一个算法(肋骨后倾和侧倾均按25度)。
(2)如果按萨奇卡的肋骨摆放模式,(122cm/113.4cm)^3=124.52%,14.58立方米~15.68立方米;13.85吨~14.9吨
(3)如果按压缩腹肋版本,对应的高度和宽度对应的是比35990大1.11倍(对应10.8米长,142cm的高度),对应体重14.3+吨(神经棘高度稍微调整了一点点,对应减少神经棘上的厚度,该部分按蛇颈龙)



IP属地:广东152楼2022-08-29 23:42
收起回复
    补充一些保守估测
    (1)POM 241.136如果走下限估测10200kg的版本,再按肩带157:164(头颈部按91cm下颌宽度)体重对应约9,700Kg左右。
    (2)35990的肩带复原大量参考了白垩纪上龙类,和135非常不同,但是其Tarlo的138cm宽确实符合和135肩带/肱骨的比例;虽然肩带不清楚多少是重建,无法重新平潮,但如果按138cm版本,按10388kg的版本的基础上按(140:164,对应83.3cm的头骨宽度,对应2014年凯万3D模型的下限复原),对应体重8,867kg左右。
    (3)如果凯万全身按2014年版下颌等比打薄后,估计按POM 135型大概是9,550kg左右
    (4)法兰西上龙如果按后倾33度(等同萨奇卡),侧倾25度的版本,对应173.5cm宽和141cm高,10.65米,对应12,783kg,如果按POM 136版本的91cm宽下颌和短颈(10,100kg左右吧)则是12,290kg左右。
    因此侏罗纪最大上龙的算法(拿一个完整头骨、但没有躯干保留的霸王龙SDSM 12047,SKL 160cm,头骨长度等于大SUE,做对照组,对应“给面子的程度”
    不给面子:12,300、12,800kg、大概等于SDSM 12047按MOR 555;9,564~10.315kg,按不给面子的版本,和最大克柔龙类基本是等大的。
    给正常的面子:13,850~14,400kg(按135、35990,按短腹肋版)、14,819kg(按萨奇卡型改上龙);大概等于SDSM 12047按SUE、Scotty、Trix、STAN(11,400~13,200kg)
    很给面子:15,770kg、16,800kg、17,417kg(按萨奇卡上限、高腹肋版复原上龙型保守和正常),如何按18,33立方米版(直接156*184/),大概等SDSM 12047套CM 9380、AMNH 5027,13,994~16,640kg。
    卫星级的给面子:122cm按88cm肋骨放大(其实一看就有问题)后得出32.36立方米,30,743kg;SDSM 12047按Peter Larson在2008年给的Samson的头骨数据(SKL 104cm,Samson看其他部位是小SUE级的,11吨左右),对应体重40,054kg,假设Samson那个数字是BCL或HL,则对应2,9800~33,000kg


    IP属地:广东153楼2022-08-30 09:26
    收起回复

      拼装后按比目鱼摆放法(不考虑后倾和侧倾),法兰西上龙的122cm肋骨和萨奇卡正模一组,法兰西上龙100cm肋骨和霸王龙FMNH PR 2081。


      IP属地:广东154楼2022-08-30 11:15
      收起回复
        前面已经提到,启莫里粘土组有陆源营养物输入的证据,如果回看晚侏罗世欧洲的古地理重建不难就会发现,当时的欧洲大陆因为海侵事件被海水分割为了数个或大或小的岛屿,而海洋的营养物也有一部分来自陆地。
        陆源营养物经过河流、雨水等方式进入海洋,这也是海洋初级生产力提高的因素。前面提到的总有机碳占比之大(61%-19+%)也可以说明启莫里粘土组的生物群总量的丰度极高。
        启莫里粘土组目前已知出土了17种辐鳍鱼类,7种软骨鱼类,8种龟类,7种海鳄,6种长颈蛇颈龙,7种鱼龙类,上龙属光有效种就有6种。
        可以看出来,启莫里粘土组的海洋动物群呈现高度的多样性,作为食物链根基的无脊椎动物只会比我们能想象到的多更多,然而,目前没有十分详尽的启莫里粘土组无脊椎动物统计。


        来自iPhone客户端155楼2022-08-31 16:38
        回复
          就目前看,上龙属内存在生态位上的分化,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类型。一类是以短颈上龙、短椎上龙为代表,这类具有较多、较长的下颌联合齿槽数,牙齿比例较小,齿列变异不明显,体型较小。
          短颈上龙(OUMNH J.9245,图一的A、B,图二的B)是上龙属的模式种,目前只有一具标本。短颈上龙的下颌长度130cm,凯万上龙CAMSM J.35990是有测量数据的12节颈椎的147%,背椎虽然保存了11节但没有测量数据。总的来说,参考35990模型,OUMNH J.9245的体长应该是6.5米,体重应该是3.3吨。
          短椎上龙(CAMSM J.35991,图二的A)则更小,下颌长度1.2米,参考凯万上龙下颌长度216cm,颅基长度186cm的比例,CAMSM J.35991的颅基长度为103cm,35990的颈椎长度大概是35991的171%,体长只有5-6米,体重不会超过2.6吨。
          短颈上龙的下颌联合齿槽数有11-12对,是十分典型的长下颌联合上龙,吻部缺乏放入齿冠直径更大牙齿的膨大,齿列缺乏变异没有巨大的犬型状齿,每颗牙齿的尺寸并不大。
          短椎上龙也有很长的下颌联合,有9对,吻部膨大,但是上颌骨的齿列不存在变异。
          吻部细长,齿列变化不明显,牙齿尺寸不大,下颌联合齿槽数多,这基本上是上龙对相对自身体型较小猎物(如中小型鱼类,头足类)的适应性变化。虽然短颈上龙和短椎上龙的齿冠形态呈突出切割边缘的三面体,但其他“配置”不到位。
          总的来说,以上两种上龙属可能并不是一种以海洋爬行动物(鱼龙、海鳄、长颈蛇颈龙)为主要猎物的顶级掠食者,可能是以大型鱼类和头足类为食的次级掠食者。


          来自iPhone客户端156楼2022-08-31 16:40
          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157楼2022-08-31 16:41
            回复
              当然,这不是指短颈上龙和短椎上龙不会以海洋爬行动物为食,OUMNH J.9245和CAMSM J.35991的小体型一部分也还是因为这两个个体仍在发育,但它们的齿列、颌骨形态确实表现出了相对体型较小动物的适应性,但本身的相对大尺寸又使得它们不会以Leptolepis(图一,一种辐鳍鱼类,体长不超过8.5cm,常以集群的形式出土,生态位类似今天的鲱鱼)、Eurycormus(图二,体长不超过20cm的辐鳍鱼类)为主食。
              启莫里粘土组是否存在一种或者多种体长在50cm以上的大型鱼类?答案是肯定的。就目前已知的,启莫里粘土组存在5种体长超过50cm的辐鳍鱼类和大量的软骨鱼类。
              启莫里粘土组出土最多的鱼类是乞丐鱼目的Thrissops(图三)。Thrissops的身躯呈流线型,尾鳍呈现一个深“V“,尾叶上下对齐,腹鳍非常小,这表明它是一个高速的掠食者。
              厚茎鱼科的Hypsocormus(图四),全长达1米,尾鳍呈新月形,有些类似现在的鲭鱼,其胸鳍细长,腹鳍位于身体较后的位置。
              厚茎鱼科的Pachycormus(图五)也是一种高速的游泳者,它的体长可达1米。
              坚齿鱼科的Gyrodus(图六)是一种可达1.2米的大型鱼类,它的躯体呈圆形,牙齿形态呈圆形,对称的上下尾叶和镰形的背鳍、臀鳍。
              针吻鱼目的Aspidorhynchus(图七),上下尾叶对齐,上颌比下颌更长,上颌吻尖无牙,体长可达60cm。
              软骨鱼类包括弓鲛目、银鲛类以及鳐类。
              而上龙属的另一个生态型,则具备了捕食相对自身体型较大的猎物的能力,包括巨股上龙(下颌长1.74米)、韦斯特伯里上龙(下颌长1.7+)、卡氏上龙(下颌长2米)、凯万上龙(下颌长2.16米)、异上龙(下颌长2米)以及帖子里面提及的众多上龙属未定种。至少OUMNH J.10454和OUMNH J.50376、50377这三件标本可以支持启莫里粘土组存在一种等待命名的上龙属新种。


              来自iPhone客户端158楼2022-08-31 17:27
              收起回复
                这类上龙通常的特征包括齿列变异明显、体型较大(7米以上)、吻部带有膨大。
                韦斯特伯里上龙虽然没有吻部膨大和明显的齿列变异,但是较大的颅宽和每枚都不小的牙齿使得它仍然可以被认为是以相对自身体型较大动物为食。
                浮游生物-中小型鱼类、有壳无脊椎动物-无壳无脊椎动物、大型鱼类、中小型海洋爬行动物-大型海洋爬行动物,启莫里粘土组的能量供给大致上是如此,上龙属是毫无疑问的大型海洋爬行动物,它们的主食应该是前一级的动物。
                启莫里粘土组符合以中小型鱼类、头足类为食的中小型海洋爬行动物有:
                海鳄亚目,深水鳄(3米,吻部细长)、环蜥鳄(体长不超过3米,吻部细长)、中喙鳄(体长约3米)。
                鱼龙目,海鱼龙Thalassodraco(体长仅2米多)、小鳍鱼龙(体长约3米)。
                蛇颈龙目除了上龙属以外的所有成员。
                海鳄亚目的成员由于没有用于计算体重的模型,暂时先放下。海鱼龙和小鳍鱼龙如果参考2019年大眼鱼龙属模型体重则分别为86kg-360kg。蛇颈龙目的浅隐龙科在启莫里阶普遍体长在5米以上,启莫里龙的最大估值有6.6米,参考2011年的浅隐龙科模型,启莫里粘土组的浅隐龙科体重应该在1吨-2.5吨之间。
                具备以相对自身体型较大动物为主食的上龙属普遍体长超过7米,体重约为5吨起步,以部分海鳄、部分鱼龙以及蛇颈龙目等海洋爬行动物为主食如果是常态也不足为奇。


                来自iPhone客户端159楼2022-08-31 18:51
                回复
                  上龙科的进食记录目前不多,单个种的进食案例不超过10件,最多的昆士兰克柔龙也只有4件,因此难以较为准确的判断上龙科和它们的主要猎物的体型比例。Mchenry根据昆士兰克柔龙的进食案例推测捕食者和猎物的体重比例在1/500-1/5之间,这里沿用。
                  韦斯特伯里、卡氏上龙、异上龙、巨股上龙,这些上龙的体长在7.5-9米,体重在5.5吨-8.5吨,猎杀以中小型鱼类、头足类为食的海洋爬行动物应该不是什么问题。
                  由于初级生产力提高和海平面上升带来的水深增加,启莫里粘土海允许存在数量更多的,相比牛津粘土组体型更大的海洋爬行动物种群。
                  凯万上龙的齿冠形态为亚三面体(齿冠舌面面积大于唇面),齿冠长度较低(最大不会超过10cm),考虑出土的地层是Rasenia cymodoce 菊石带 和Aulacostephanus mutabilis菊石带(早启莫里阶),我个人猜测,凯万上龙应该是上龙属在启莫里粘土海洋初级生产力上升初期的适应性变化,而非这个类群对以相对自身体型较大动物为食的适应性变化的终点。加大体型、变异明显的齿列、吻部膨大,亚三面体牙齿目前也被认为是圆锥形牙齿向三面体牙齿过渡的阶段。


                  来自iPhone客户端160楼2022-09-01 16:18
                  回复
                    以OUMNH J.10454为代表的上龙属未定种可能是英国上龙属在该生态位给出的阶段性答卷。OUMNH J.10454的实际尺寸方面我对小科给出的结果没有异议,但我个人不是十分认同参考NHMUK 39362修复OUMNH J.10454,NHNUK 39362的下颌联合和下颌主体断裂,有一部分齿槽没有保留下来,实际上的下颌联合齿槽数可能更接近9对,超过OUMNH J.10454的6对,是长下颌联合带上龙属,OUMNH J.10454是短下颌联合。
                    OUMNH J.10454的下颌联合最宽处为28cm,凯万上龙正模虽然没有保存下颌联合但下颌联合和前颌骨的齿列在咬合时互相交叉,尺寸应该不会有太多的差别,凯万上龙正模前颌骨最宽处21.5cm,假设下颌联合略宽一点,取23cm。
                    OUMNH J.10454的下颌联合长度对应下颌长度254cm的凯万上龙,但下颌联合宽度却对应下颌长度263cm的凯万上龙,可见OUMNH J.10454的吻宽在比例和绝对尺寸上都要大于凯万上龙,但不同的是,OUMNH J.10454在下颌主体的宽度上却和凯万上龙正模相差无几,下颌长度是凯万上龙正模的110%-120%。因此,OUMNH J.10454应该是一种牙齿形态三面体,短下颌联合,宽吻,但是颅宽较窄的上龙属。


                    来自iPhone客户端161楼2022-09-01 16:19
                    回复
                      考虑到三面体牙齿是上龙科在强化牙齿切割能力的极致,较窄的颅宽似乎也不是不能理解,因为三面体牙齿更容易把猎物切割成数个适合吞咽的小块,不需要更宽阔的颅后。
                      相对的,白垩纪巨型上龙就有非常大的颅宽,昆士兰克柔龙MCZ 1285(BCL221,ML262)的颅宽有116cm,萨奇卡龙因为遭到挤压所以颅宽异常大(131cm),实际情况应该更接近120cm,博雅卡蒙基拉龙 Hampe 1992年重建下颅宽为112cm。这些牙齿形态圆锥形,主要靠密布的脊线增强切割能力的巨型上龙。
                      启莫里粘土组出土的巨型上龙里结果最准确的目前还是CAMSM J.35990,以OUMNH J.10454为代表的可能达到11米的上龙属零碎材料我个人的观点还是谨慎对待。
                      这些巨型上龙属的出现主要还是建立在启莫里粘土组的高生产力上。以浅隐龙科举例,5米的浅隐龙科,例如Colymbosaurus的体重能达到1吨,它们在启莫里粘土组是广泛存在的(Colymbosaurus属和分类地位不明的“蛇颈龙”属在NHMUK的电子数据库里有42件标本,实体馆藏只会更多),它们的存在也是建立在大量的无脊椎动物和中小型鱼类上。
                      11吨的巨型上龙即使更偏向捕食相对自身体型更小的猎物,大量约有1吨的浅隐龙科,2-3米的大眼鱼龙类以及3米的海鳄是完全足够它们整个生命周期的能量需求的。


                      来自iPhone客户端162楼2022-09-01 16:58
                      回复
                        萨奇卡的神经棘保存的不完整,这里就按照波亚卡的比例复原了。从保留下来的椎骨横突来看,萨奇卡的比例跟上龙属的不一样。复原出来形态大约是这样:


                        波亚卡的神经棘很高


                        IP属地:陕西163楼2022-09-03 10:40
                        收起回复
                          比目鱼法摆下来萨奇卡最大肋平面大约是这个样子,肋骨弦长那条线1134mm

                          按照楼上得出来的俯视图肋骨后倾17°,肋笼骨架的最大宽度是2009mm;如果按33°,宽度是1783mm。


                          IP属地:陕西164楼2022-09-03 17:56
                          收起回复
                            要么就直接对比骨架和活体均有的样本,避免空套空,其实33%也也分别不出来(可能是横突的上翘幅度但是脊椎歪了,最后选33%还顾忌几个其他原因)
                            (1)活体宽度是耻骨宽度的2.62倍,MCZ 1285耻骨74cm宽(Romer 1959),对应活体宽度是194cm
                            (2)MCZ 1285的肩带是重建,对比没有受到重建影响的肩窝最宽粗(59cm),对应的是199.8cm宽
                            (3)活体宽度是肋骨长度(断掉的最大肋骨为准)的1.703、1.863、1.987倍(搞不清那几组对那几组,有些错位,选了几个组合,我标的那个是对应1.987倍的那根),因此萨奇卡活体宽度是193~225cm宽。
                            (4)活体宽度是坐骨宽度的3.725倍,对应萨奇卡的活体宽度大概砸189cm;如果萨奇卡坐骨/耻骨宽度直接按MCZ 1285对应的坐骨耻骨宽度。
                            PS: 最后我选择的后倾33%按小科的活体厚度模型,对应的是萨奇卡活体196.4cm。122cm肋骨上龙建模选择的是活体231cm宽(按下图最保守207cm,最大242cm宽;如果按萨奇卡的比例是活体212cm宽,)。


                            IP属地:广东165楼2022-09-03 22:50
                            收起回复
                              萨奇卡和毛里西奥龙的坐骨都贴合得比较紧,而且都被压成片片没有角度了,图上数据是实物大小。


                              按这个比例算萨奇卡的活体宽度是2060mm


                              IP属地:陕西166楼2022-09-04 00:0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