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儒林外史之前的水浒传前篇本来就是这样的,按鲁迅的观点,水浒前篇也是。水浒对好汉人物的刻画,显然又是学史记。水浒传里面一般是几回的篇幅写一个核心人物,写到位之后就转写下一个好汉。儒林外史其实也是很大程度上参照了水浒的写法,水浒前篇很多好汉之间其实没什么联系。水浒直到好汉聚齐才增大了好汉之间的交集,然后是后面的招安篇,那部分倒是聚起来了。问题的关键是水浒传真正最出彩的地方其实还是前面几十回,后面人物刻画就没前面那样的深度了。
儒林外史前面30回,是对众多儒林人物一一刻画,每个人物都只描写他们一生中最精彩的部分,形成一个儒林群体传记。仔细读,其实具备散中有聚的特色。30回后的儒林外史其实调整了一下风格,杜少卿的篇幅较多,故事之间联系也增多了,关键是突出37回泰伯祠大祭,体现有识之士对真才实学的向往。泰伯祠大祭之后,又开始了传记式写法,很多人物故事中更多体现到了王朝后期理想的幻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