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吧 关注:2,889贴子:23,137

鲁迅评《儒林外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惟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这应当是吴敬梓有意为之。主干云云,非不能也,而不为也。重要的是作者如此这般处理的效果及缘由。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5-01-07 00:10回复
    这正是此作的重大特色,而非缺陷。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5-01-07 00:12
    回复
      儒林外史,突出是“儒林”和“史”,作史没有主干是很正常的。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01-07 21:06
      回复
        但这部作品的文体毕竟是章回小说,并且不是演义类的历史小说,即便是演义类的历史小说,也可以有主干。确定主干似乎更在于作者的处理。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5-01-07 22:42
        回复
          由于鲁迅先生本身的创作实践及其成就,其眼力所及,对此作品不带褒贬的客观陈述应该是中肯且没有问题的。但如果将其作为一个缺点对待,我认为尚须斟酌。也就是说作为一部章回小说,为何吴敬梓有意去其“主干”。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5-01-07 22:53
          回复
            我很喜欢这种叙事风格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5-01-09 06:34
            回复
              好像有种说法,这叫“碎锦式的散点透视”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5-01-12 23:51
              收起回复
                其实儒林外史之前的水浒传前篇本来就是这样的,按鲁迅的观点,水浒前篇也是。水浒对好汉人物的刻画,显然又是学史记。水浒传里面一般是几回的篇幅写一个核心人物,写到位之后就转写下一个好汉。儒林外史其实也是很大程度上参照了水浒的写法,水浒前篇很多好汉之间其实没什么联系。水浒直到好汉聚齐才增大了好汉之间的交集,然后是后面的招安篇,那部分倒是聚起来了。问题的关键是水浒传真正最出彩的地方其实还是前面几十回,后面人物刻画就没前面那样的深度了。
                儒林外史前面30回,是对众多儒林人物一一刻画,每个人物都只描写他们一生中最精彩的部分,形成一个儒林群体传记。仔细读,其实具备散中有聚的特色。30回后的儒林外史其实调整了一下风格,杜少卿的篇幅较多,故事之间联系也增多了,关键是突出37回泰伯祠大祭,体现有识之士对真才实学的向往。泰伯祠大祭之后,又开始了传记式写法,很多人物故事中更多体现到了王朝后期理想的幻灭。


                IP属地:湖北8楼2025-01-13 01:07
                回复
                  莺脰湖拔秀、莫愁湖吟诗、泰伯寺大祭如果是“聚”,加之更多的旁逸斜出的“散”,那么“聚散”就是传统书写组构方式的重要对子。一如《水浒传》,甚至《红楼梦》。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25-01-13 01:58
                  收起回复
                    并且结构方式的“聚散”与内容的“聚散”也与“缘起性空”的佛教思想多少有勾连。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25-01-13 02:21
                    收起回复
                      虽然《儒林外史》的出发点是抨击八股取士制度,崇尚以礼规范世人。但正如其它传统文学作品那样,天道循环及人生如幻的感悟常常隐现于字里行间。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25-01-20 02:59
                      回复
                        其实我还挺喜欢这种叙事风格的。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5-01-26 06:59
                        回复
                          如果以现代小说的写作手法作为切入视角,《儒林外史》也许具有意识流写作的特点……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25-02-02 00:31
                          收起回复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25-02-05 23:44
                            回复
                              陈寅恪先生就《再生缘》结构,旁及传统小说之论述。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18楼2025-02-05 23: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