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吧 关注:12,812贴子:106,332

史学界的困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史学界的主流总想调和考古发现的事实与历史文献的矛盾。总想在维持文献中三代史基本脉络前提下,使考古遗迹7v文献产生对应。在初期,考古遗址比较少时,将文献中的古都与考古发现古遗址配对还不是太困难。如将陶寺对应于平阳,二里头对应于夏都,等等。但是随着考古遗址发现越来越多,测年数据越来越精确,这种对应显露出的矛盾越来越明显。于是史学界就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是继续为古文献打补丁,还是在三皇五帝之外另起炉灶?


IP属地:四川1楼2024-03-15 23:56回复
    这也是三星堆研究的困境。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3-16 00:43
    回复
      人家古文献明确写着夏,万国。商,千国。周,八百诸侯。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4-03-16 08:55
      收起回复
        最近我在看一本关于大洪水造成文化断层的书 给我很多新的启示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3-16 18:30
        收起回复
          前几天看的许宏的采访,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考古需要想象力,开始的时候是人文考古,考古和人文相结合和对应。
          现在出现了很多文物和历史不能对应的地方,还是要尊重文物和科学,进行社会考古。单纯靠编故事已经不能忽悠了。因为信息更发达了,人民知识文化普遍提高了。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3-17 20:42
          收起回复
            学界有人高喊要“走出疑古时代”。他们的目标是“应当在建立比较完善的考古学文化谱系的基础上,再建立古史传说中的“文化谱系”“基因谱系”“族属谱系”等,从而“以谱系对谱系,就如同两张网的对应,一旦基本契合,就可以提供一个较为可信的上古史框架(霍巍语)”。 然而困难的是不仅两张网始终扯不平顺,而且其中一张网有很大一部分已被证明是由子虚绳和乌有索编织成的。
            考古学文化谱系的建立虽说费时费力,但好在可靠性高。但是古史传说文化谱系就麻烦了。鸟头先生曾经有个很精辟的论断:“我们不一定能准确知道古时真实状态,但是可以知道古代某个时期人们心中的古代是什么样子”。于是通过甲骨文金文和《诗经》,我们知道商末周初的人只知道大禹。其余古史传说中禹之前的一概不见痕迹。然后过了几百千把年,到了春秋,老夫子第一个知道了尧舜。并堂而皇之捧上了台面(据夫子自己说他特别喜欢梦到古人)。接下来再过几百年,随着《书》、《传》、诸子百家等纷纷现身,后辈个个超前辈,知道的往事越来越多。三皇五帝也依次被他们引上舞台。而且各位导演都有自己的剧本。如此这般,古史传说谱系的网眼任随想走出疑古时代的人脑洞开得再大也容不下。


            IP属地:四川6楼2024-03-17 21:51
            收起回复
              《华阳国志-蜀志》明确记载:春秋盟会,巴蜀没有参与。
              这句暗示,就说明中原记载的先秦史可能都是“伪史”。因为“华阳国”就是“首都”,分四个行政区的大首都。


              IP属地:四川7楼2024-03-18 16:52
              收起回复
                《礼记》中有一句话,“毋剿说,毋雷同,必则舌昔,称先王”。当时正值奴隶制国家向封建(不是周初那个封建)制国家转变期间。各家为了自己的社会主张都竭尽所能标新立异。所以决不互相抄袭(毋剿说),决不复制粘贴(不雷同)。要会编故事,古人是如何如何,大家应照着做(必则古昔)。一定搬点古代大佬出来镇场子(称先王)。你说尧舜贤德,我就说少昊颛顼英明;等你把炎黄请上台展示他们的神武,我早就把伏羲女娲的牌位做好了,让你领略他们如何生养万民。一直上推到燧人氏有巢氏,“使民结绳而用之”,于是大家“美其服、甘其食”,其乐融融也。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03-18 17:59
                收起回复
                  现在民间对考古遗址的希望是赶快挖,尽量早点挖完。学界则是希望慢慢挖,最好每处都用竹签子细细剔,不要再出什么二里头三星堆。其实目的都差不多。都是想立马把考古学文化谱系固定下来。然后大家各自发挥数学的拓扑技能。看怎样能把古史传说谱系覆盖上去。这有点像阿某说的:编古史的事,老夫子做得我又为何做不得?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03-19 10:32
                  收起回复
                    学者困惑还认不出含义的甲骨文


                    IP属地:广东10楼2024-03-19 14:10
                    回复
                      .前面的发言可能把业界内外的大佬和朋友都得罪了。没办法,老朽童心未泯。初代先王古帝们的新衣其实都看到的。


                      IP属地:四川11楼2024-03-20 00:42
                      回复
                        你那个是写在纸上的现在看还是简体字,竹书纪年可是如假包换的战国时期没有纸,字体也不一样。所以都会去找这本书校正历史,24是经过很多人修正的而它缺是纹丝不动的,不过我感觉它也不是很靠谱。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4-03-20 13:57
                        收起回复
                          学界还有人在努力把两张网扯成一样齐。北大文博学院院长孙少伟还写了一篇煌煌大作,论证大禹如何发动了一场历经几十年的征三苗战争。然而这样真的好么?假若陶寺被定为平阳,那么残忍地把牛角插入女子身体的是谁的手下?尧还是舜?再若把石峁皇城台当成黄帝的聚义厅,那城墙下几十个少女人头能给黄帝仁德的面容贴金么?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4-03-21 16:23
                          收起回复
                            《竹书》:“一百年,地裂。帝陟”。
                            这里“一百年”即黄帝一百年,也就是黄帝曾孙颛顼、少昊、共工时期。发生了了大地震,引发地裂现象。注意,汶川512地震都没有发生“地裂”,说明这次大地震至少是5000年一遇的超级大地震。
                            《淮南子》等文献记载“共工怒撞不周山”,也是描述的一次大地震之后,引发江河改道东流,地陷东南的大洪水。福建“海底森林”是地陷东南的重要证据。浙江良渚古城是被海啸冲毁的,可以确定这次“地裂”发生时间是距今4300年。
                            《帝王世纪》:“少昊邑于穷桑,以(穷桑)登帝位,都曲阜,故或谓之穷桑帝。”“颛顼始都穷桑,徙商丘。”
                            穷桑是成都宝墩古城。曲阜即河曲一带的土山,即陕西石峁古城。商丘就应该是山西陶寺。陶寺和石峁古城的年代是距今4300~4100年。宝墩古城是距今4500~4300年。三星堆古城是距今4100~3600年。
                            看出这四个遗址的年代吗,完全无缝对接。
                            轩辕黄帝没有经历过大洪水。大洪水持续了一二百年,考古已经证实。“地裂”发生在南方,所以才会北迁至黄河流域的陶寺和石峁,躲避大洪水。


                            IP属地:四川15楼2024-03-21 16:59
                            回复
                              学界困境是系统性难题,释古派已经做了很多工作,疑古派的影响力太大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24-03-21 21:4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