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53起点:杭州拱墅区 目的地:北京 可能不会完完全全沿运河走,但我们会坚持骑完这一路的 一天一更
-
18
-
34运河千里 千里运河蜿蜒,当我在此在河岸像南北眺望时才感受到河水的浩荡和河流的阒寂,也许是受了古诗句“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的影响,在脑海里扎了根,总是朦朦胧胧的认为运河是宏阔的,是水从天来。现在亲身于此看到的运河却与自己心中印象大相径庭,不过我回头看了看河边的垂柳白杨,看了看蓊蓊郁郁的梨树,苹果树,桃树,还有金色的油菜花,各种原因已经明白一二。从横尸遍野到果树芬芳,这其中竟用了千年时光。
-
11
-
16
-
0在中国大地上贯穿南北的大运河流淌了2500多年,这是一条承载过多少王朝命运兴替的长河,这是一条凝聚了历代先人智慧的长河。这又岂止是一条河,这是文化带,是遗产长廊,是两千多年来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的展示长廊:城有扬州、苏州、杭州……;物有陶瓷、丝绸、园林……;书有三国、西游、水浒、红楼……;至于运河沿线产生的名人,更不可尽数。可以说,要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走一趟运河足矣!但在现代交通工具
-
3http://www.gotoread.com/vo/1313/page129351.html
-
9京杭运河联谊会开通了注册会员申请斑竹的版面地址如下: http://www.yunhe1794.com.cn/forumdisplay.php?fid=130 有时间去走走哦~
-
17http://www.yunhe1794.com.cn/viewthread.php?tid=1474&extra=page%3D1
-
1http://www.yunhe1794.com.cn/viewthread.php?tid=1467&extra=page%3D1
-
3http://www.yunhe1794.com.cn/viewthread.php?tid=1473&extra=page%3D1
-
6尽管天空还下着雨,淅淅沥沥的,但这并没有阻挡周成镇和刘远生继续前行,真可谓风雨无阻! 早上8点半收到学习的短信说两位朋友要走,然后我们也不顾风雨兼程便按照昨天的计划去苏禄王墓等他们,大概十点浮沉赶到,我们继续等,十一点左右兰草也到了,然后给周和刘发了信息,很快他们也到了,这样大家又一次见面!雨一直在下。。。 联谊会成员给他们讲了关于苏禄王墓的来历,他们感受到了中菲的友谊,并感叹运河文化源远流长,值得
-
3“临清的砖,北京的城” “从明初到清末,临清贡砖前后一共烧了500多年。”临清市文化馆的刘晓光说。 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为了迁都(由今南京迁往今北京),用了十多年时间在北京大兴土木,营建皇家宫殿。当时,朝廷派官员和土木专家到全国各地考察建筑用材。朱棣最后钦定在临清建贡砖烧造基地。 有一种说法称,“临清的砖,北京的城”。500多年间,由临清运至北京皇城的贡砖已不计其数。“明清两代修建的北京各宫殿、城墙、明
-
1各位尊敬的市长: 在纪念我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20周年及2006年新年到来之际,我们三位年老的城市规划与建筑、文物古建筑保护和工艺美术工作者,怀着急迫的心情,联名致信给您,呼吁用创新的思路,加快大运河在申报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大遗产领域的工作进程。 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以我们多年的经验来看,京杭大运河可是个无价之宝呀!沿岸的文化与自然遗产内容令人目不暇接。如果再加上还未被
-
812月23日,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工艺美术家朱炳仁和人民日报主任记者齐欣做客新浪网嘉宾聊天室,向广大网友介绍京杭大运河申遗情况,并回顾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20年。以下为聊天实录。 主持人马骧:各位亲爱的新浪网友,欢迎你们光临新浪嘉宾聊天室,我是主持人马骧。今天上午十点半到十一点半跟我们进行交流的三位嘉宾给大家介绍一下,坐在正中的是著名的古建筑文物保护专家罗哲文,罗老您好,欢迎您光临。 罗哲文:你好
-
4京杭运河在明清时代是漕运动脉,在当代是北煤南运的重要通道,如今,长三角持续的能源紧张对京杭运河运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南水北调东线要借助京杭运河作为输水通道。那么,运河沿线水质状况如何?运力的进一步拓展是否会加剧运河的污染?如何将运河及沿线地带建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带和生态带?围绕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采访。 污水绵延令人忧 记者在2003年和2004年8月两次乘船进入京杭运河山东段主航道枣南四湖湖区航道